满族宫廷礼乐的种类与乐器配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宫廷礼乐具有明确的文化传统标识作用。作为满族政权,清代宫廷礼乐呈现了有别于前代的复合形态:一方面承袭了汉族统治者的礼乐思想及明代礼乐制度的基本框架;另方面“祭祀仍遵昔日之制”,努力保留其民族特性。在文化、特别是音乐文化的整体结构上看,这种复合形态的比例并不是均分的;中国封建时代以汉族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传统占有主导地位。占有主导地位的汉族传统礼乐形式和汉族传统乐器的沿袭使用,也是意在标识满洲统治者自己的“正统”。
关键词:满族;宫廷礼乐;种类;乐器配置
满族宫廷音乐过去主要传承于沈阳、北京的皇宫之中,满族宫廷音乐大量的汲取民间音乐的素材,形成系统的音乐体系,满族宫廷音乐大体可分为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两类。祭礼乐、朝会乐及卤簿乐等属典制性音乐,以前主要用以显示典礼的隆重和皇帝的尊严,而现在满族宫廷音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古典音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1 朝会乐
朝会乐,是宫廷朝会时使用的仪式音乐,有中和韶乐和丹陛大乐。由乐部率和声署承应。用于皇室三大节等庆贺活动及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的常朝等。
1.1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用于朝会,用于皇帝升座和降座还宫时演奏。乐队设在太和殿檐下,分东西而列,北向。③在朝会中使用的中和韶乐乐队基本编制为编钟1、编磬1、建鼓1、琴4、瑟2、箫4、笛4、排箫2、篪2、埙2、笙8、搏拊2、麾1、柷1、敔1。另有歌生4。
与用于祭祀乐中的中和韶乐比较,箫、笛、琴、笙、篪等乐器的数量有所减少。《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中的“朝会乐”还列有“铙歌乐”和“凯敎乐”。其乐队的种类,与仪仗乐乐队的形式相仿,故将其列于仪仗乐之属。
1.2 丹陛大乐
丹陛大乐作为御殿受贺典礼的作乐形式,在群臣向皇帝行叩拜礼;时演奏,是朝会中群臣行礼时专用的礼乐,主要用于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和皇帝登基、颁诏、大婚以及常朝等庆贺、政务典礼中,即所谓“凡御殿受贺及宫中行礼用之”。
丹陛大乐承袭明制,是明初始见其名的宫廷礼乐。丹陛大乐乐队设在太和门东西檐下,北向。丹陛大乐乐队的编制为戏竹2、大鼓2、方响2、云锣2、箫2、管4、笛4、笙4、杖鼓1、拍板1。
2 宴会乐
2.1 清乐
清乐,是在皇帝举行册尊典礼以及宴会中进馔,除夕、元夜张灯等活动中使用的器乐。
清代的清乐直接承袭明制,其乐队编制仿明朝大宴所用的“太平清樂”乐队编制,具体乐器则有所增减。清代将清乐分列为“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究其所别,在于通常前者设在中和韶乐之东,宴会中进馔时演奏,后者设在丹陛大乐之东,宴会时进茶、进酒时演奏。
中和清乐,主要在宫廷宴会中进馔时使用;丹陛清乐,主要在宴会中进茶、进酒时使用。中和清乐和丹陛清乐的乐队编制相同,15均为云锣2、笛2、管2、笙2,杖鼓1、手鼓1、拍板1。
2.2 队舞乐
队舞乐,是宴乐中唯一能够确认为清代当朝创制的满洲乐舞,有庆隆舞、世德舞、德胜舞三部。乾隆八年,清廷将往昔盛行的“莽式”舞定名为庆隆舞。
庆隆舞,是在宫中庆贺宴会的场合中使用的舞乐,由“扬烈舞”和“喜起舞”两部组成。前者为“武舞”,后者为“文舞”。扬烈舞,由舞生32人戴面具扮作野兽,由8人骑着马,佩带弓箭,分两翼而上,代表"八旗";其中有一人射中了一只野兽,以表其余野兽均被猎手驯服之意,以此象征皇帝的“武功”告成。喜起舞,由大臣22人衣朝服佩刀分两队而人随乐起舞。
庆隆舞的乐队编制为筝1、奚琴1、琵琶3、三弦3,节16、拍16。另有司忭16。
世德舞:宴皇族宗室使用。世德舞乐队的编制为筝1、奚琴1、琵琶3、三弦3、节16、拍16。另有司忭16。
德胜舞:为庆祝凯旋再撰歌颂金川之战、保卫边疆的乐章,并依喜起舞之形而创“德胜舞”,由18名队舞大臣于紫禁城丰泽园中的筵宴上表演。德胜舞乐队的编制为筝1、奚琴1、琵琶3、三弦3、节16、拍16。另有司扦16。
2.3 蒙古乐
蒙古乐,又名"绰尔多密什帮",为太宗皇太极于天聪九年(1635)平定漠南蒙古察哈尔部获其乐而列于宴乐,分为笳吹(绰尔多密)和番部合奏(什帮)两部。
笳吹,是有乐有歌的舞乐。表演者身着蟒服,立于丹陛旁演奏。笳吹乐队的编制为胡笳1、筝1、胡琴1、口琴1。另有司章4人。番部合奏,是专门用乐器演奏的器乐。演奏者身着蟒服,与笳吹乐队同入立于丹陛旁,表演时单跪一膝而奏其乐。
番部合奏乐队的编制为云锣1、箫1、笛1、管1、笙1、筝1、胡琴1、琵琶1、三弦1、二弦1、月琴1、提琴1、轧筝1、火不思1、拍板1。
2.4 金川乐
金川乐,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髙宗弘历平定金川获其乐,包括阿尔萨兰、大郭庄、四角鲁等乐舞。阿尔萨兰为狮舞,由3人表演;大郭庄由10人表演,每两人相携而舞;四角鲁由6人表演,舞者头戴盔帽腰挂佩刀,左弓右箭相对而舞。金川乐乐队的编制为:得梨1、柏且尔1、得勒窝1。
2.5 安南国乐
安南国,即今之越南。是一种乐与舞结合的表演形式。安南国乐乐队的编制为丐鼓1、丐拍1、丐哨1、丐弹弦子1、丐弹胡琴1、丐弹双韵1、丐弹琵琶1、丐三音锣1。此外,另有舞者4人,执彩扇而舞。此为宴乐之末。
2.6 部宴乐
部宴乐,较小规模宴会使用的礼乐。每年二月,皇帝在文华殿举行经筵,进讲经史完毕,要赐进讲官宴,需由和声署设乐。又,按清科举制,三年一试出举人为“乡试”;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出文、武进士为“会试”。揭榜后,均赐宴并伴之以乐。赐文进士宴会,席设礼部官署;赐武进士宴会,席设兵部官署。再,皇帝赐孔子嫡裔宴、赐道教正一宗教主宴,也设赐宴乐。部宴乐乐队的编制为云锣1、笛2、管2、笙1、鼓1、板1。此外,还有歌童5人参加表演。 3 祭祀乐
3.1 中和韶乐
中和韶乐,是一种始于明初而又为清代沿用的宫廷礼乐。中和韶乐乐队基本编制为编钟1、编磬1、建鼓1、篪6、排箫2、埙2、笛10、琴10、瑟4、笙10、搏拊2、柷1、敔1、麾1、歌生10;文舞生64、武舞生64、节4。这个乐队,连“文舞生”“武舞生”“司章”(歌唱者)、“协律郎掌麾”(乐队指挥)、“执节”(舞队指挥)等在内,可达194人之多。
因其具体使用场合不同,中和韶乐所用乐章有别:祭圜丘、祈谷、雩祭,乐用九成;祭方泽乐用八成;祭社稷坛、朝日坛、先农坛、先蚕坛、历代帝王庙,乐用七成;祭太庙、夕月坛、文庙、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乐用六成。此外,有的场合所用乐器的配置亦有所别,如祭文庙和祭先蚕坛。
祭祀文庙的乐队编制为琴6、箫6、笛6、笙6、篪4,余同。歌生6;文舞生36,不用武舞。
祭先蚕坛的乐队编制为方响16、云锣2、悬鼓1、杖鼓2、拍板2。从中和韶乐的规模来看,其乐器丝竹管弦八音俱全,用员达数百人之多,它在清代宫廷礼乐中位居各乐之首,地位最高。
3.2 庆神欢乐
庆神欢乐为"群祀"而用,是清宫廷所制规模较小的祭祀活动。主要用于每年祭景惠殿、火神庙、显佑宫、关帝庙、城隍庙、东岳庙、黑龙潭龙神祠、玉泉龙神祠、司工、炮神、窑神、门神等。乐队位置,一般均设于祭所之西台阶上下。庆神欢乐乐队的编制为⑥云锣1、箫2、管2、笛2、笙1、鼓1。
3.3 禾辞乐
祭先农坛后皇帝耕楮使用之。乐队设于耢田⑦左右,其编制为金鼓6、箫6、笛6、笙6、拍板6。
3.4 采桑歌乐
祭先蚕坛后皇后亲蚕使用之。乐队设于桑园左右,其编制为金鼓6、箫6、笛6、笙6、拍板2。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中还将大型祭祀活动皇帝出行卤簿大驾全设时使用的乐队列出,称为“囟簿大乐”,这实际上就是《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所载的“饶歌鼓吹”乐队。为研究之用,在此附录:龙鼓48、画角24、大铜角(大号)8、小铜角(二号)8、金4、钲4、龙笛12、杖鼓4、板4。
4 结语
礼乐的身份认同功能,还体现在区分族属和分辨国别上。譬如,庆隆舞、蒙古乐、回部乐之于满洲、蒙古、维吾尔诸族;高丽国俳、缅甸国乐、安南国乐之于朝鲜、缅甸、越南诸国。納入周边代表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乐舞,象征着臣服和征服。正是通过礼乐这种身份认同的功能, 体现出满族宫廷礼乐的文化理念。
参考文献:
[1] 陆学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满族音乐文化[J].音乐创作,2010(06).
[2] 孙铭悦.满族音乐文化走向融合与衰落的社会学视角研究——满族音乐文化的社会运动轨迹探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9(02).
[3] 张雅囡.浅析满族音乐的地域和文化属性[J].艺术教育,2009(04).
通讯作者:李莉,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