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旨在把握真实性和文艺性的传记文学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材的改版,对语文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通过单篇文章的学习掌握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的阅读方法。本文旨在以《伟大的悲剧》一课为例,探索人物传记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通过指向性浏览、虚实艺术细读等方式抓住传记文学真实性和文艺性的两大特征,提升人物传记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人物传记;真实性;文艺性;指向性浏览;虚实艺术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传记文学是运用除虚构以外的多种文学艺术手法,再现人物生平经历和事迹,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刻画其鲜明形象和生动个性的一种文学体裁。阅读人物传记,可以拓宽阅读者生命的长度和厚度。因此,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读伟人的传记吧,与勇敢的心灵作伴!那么传记文学该怎么读就成为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随着部编新教材的改版,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语文中学教研室主任王本华在介绍教材变动情况时强调,新教材设计了教读、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体系,要求在教读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阅读方案,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学生在习得了方法之后就可以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进一步强化,最终沉淀为自己的阅读能力。随着自读课文比重的不断增加,教读课文中的方法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由单篇文章的学习要掌握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的阅读,是教师最需要思考的地方。
  《伟大的悲剧》是著名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作品,是人物传记的典范,笔者试图通过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人物传记这一类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因此,做了有关的尝试。
  二、研究和实践
  《伟大的悲剧》课堂教学过程中,其中的几个教学片段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情境一
  分析文章中死亡之悲的时候,同学们非常迅速地锁定了文本内容: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笔者试图通过连续的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生命逐渐消逝带来的悲痛,并配上音乐进行渲染,但是收效甚微,对他们而言这些人物都太过遥远,无法带给学生以触动的。笔者反复推敲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去品析传主的心情,在数次尝试之后,决定抓住文本中的时间和地点。笔者发问,为什么斯科特如此精准地记录下了1点钟这个时间点和“屠宰场营地”这个地点?在自己的生命随时随地都饱受威胁的时候,为什么他还有精力不出差错地记下这些?学生的回答出乎意料,有的学生说因为队友的死对他的打击太大,越是伤痛越是会记得准确。有的学生则说他要庄重地记下时间和地点,这是对队友最好的纪念。因为这样一个准确的时间和地点,同学们一下子就觉得这不是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他们会去揣摩去想象,有英雄默默地睡去,有人默默地铭记,死亡之悲突然穿透历史的烟尘呼啸地来到学生的眼前……
  情境二
  《伟大的悲剧》很重要的一个板块是让学生感受传主的伟大体现在何处,而斯科特写日记的部分是最容易聚焦的地方。读到“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的时候,同学们非常理解斯科特是作为一个英雄的存在,但显得不那么真实。于是,笔者在接下去的教学中做了以下的尝试:和同学们一起探讨“悲伤地、坚决地画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这个细节。为什么斯科特要做这样的一个举动?为什么悲伤而又坚决?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那样一个情境,英雄也会悲伤和不舍,心有牵挂,牵挂妻子儿女,但即使如此,他依然选择了探险事业,这才是真正伟大的地方,他要舍弃多少,才能来到这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画去”,就让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立在我们眼前。
  这只是《伟大的悲剧》上课过程中的两个小片段,但是静下心来思考,为什么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反差,而这样的反差在磨课的过程中还反复出现,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授课过程中是否抓住了传记文学的特点:真实性和文艺性。2月17日夜里1点钟、“屠宰场营地”是真实,而“画去”则是作者结合真实的场景展开的合理想象,这样的细节描写体现的是传记文学的文艺性。真实性和文艺性是传记文学的两只翅膀,抓住了这两只翅膀,我们才能真正触摸到伟大人物的心灵。因此,对《伟大的悲剧》这一课的教学进行梳理,围绕真实和文艺,也许我们可以一窥传记文学教学的路径,为学生自读传记文学提供方法支撑。
  三、总结和反思
  (一)通过指向性浏览把握传记文学的真实性
  1.扫描式浏览有指向性地列出任务表格,比如以时间为轴列表格,或者以地点、人物、事件等为轴。
  扫描式浏览,要求在阅读时一目数行,迅速扫视,摘取字里行间的重要信息。在《伟大的悲剧》一文中,出现了许多的时间概念,在理解死亡之悲的时候,指导学生以时间为轴列出人物死亡的序列。
  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
  3月29日,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
  10月29日,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
  11月12日,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
  我们离这些英雄本来很遥远,本来死亡之悲对现在的初中生而言委实太过深刻,但是这样一罗列,死亡扑面而来,已经不用过多言语,看着罗列出的时间轴,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这次探险的残酷。这只是这篇传记文学中一个很短的时间轴,纵观整篇人物传记,我们都可以列出完整的时间轴,从一开始的充满期待到希望破灭的痛苦再到扑面而来的死亡,学生就可以轻易地理解《伟大的悲剧》的主题。当然不同的人物传记可以进行不同的罗列,通过掃描式浏览,快速而有指向性地罗列出阅读任务,学生也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理清传记的脉络。
  2.跳读式浏览传记文学中引用的特定资料以及评论性文字。
  (1)对比式跳读。对文中引用的资料和评论性文字进行比较式地跳读,有利于传主人物形象的把握。但是要抓住其中的某一个要点,围绕这个要点进行有针对性地跳读。比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有大量关于斯科特日记的文字,有些是直接引用的日记内容,有些是作者对写日记这件事的评论。学生围绕日记跳读这些文字时,就会发现相互参照对比来看能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和丰满。   (2)类比式跳读。传记文学的评论往往要求做到客观叙述,作者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有时兼顾功过、优缺点,不隐恶,不虚美。比如《伟大的悲剧》一文中提到斯科特他们的失败之辈,评论性的语句就非常的真实和犀利。比如,“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作者毫不讳言他们的失败,作者没有丝毫粉饰太平的意思,而是赤裸裸地点出来给读者看,但把这些相似的评论性的文字放在一起读,学生就会去思考,是不是失败了他们的这一次经历就变得无足轻重,就是毫无意义,学生就会去探寻作者写人物传记的时候真正的态度是什么,于是学生就能比较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通过虚实艺术细读把握传记文学的艺术性
  1.以艺术想象为手段进行文学传记细读。通过假设想象、追忆想象等方式补充传记文学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艺术想象的类型很多。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艺术想象,调动学生内心深处的记忆,并通过特有的手段进行触发,形成属于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消除与文本之间的隔阂,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在人物传记中的侧面描写,往往涉及环境或是他人。这些看似可以忽略的内容其实很重要,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能丢弃。以《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环境描写为例,“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文章当中像这样的环境描写比比皆是,看这样的环境描写,我们既要调动我们已有的经验进行追忆想象,想象极冷的环境,又要进行假设想象,了解了这里的环境究竟有多恶劣,但他们前行的脚步不曾停止,这就是他们伟大的地方,学生能够感受得更加深刻。
  2.补白典型事件。传记文学有时候记录的是传主的一生,一生何其漫长,那么一个一个的典型事件就成为我们走近人物最快速有效的办法。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典型事件,我们需要补充材料进行补白。比如我们看威尔逊博士,要关注的是他行走在茫茫雪原上拖着的那16公斤的岩石样品,此时,如果我们能够对数据进行如下地补白:
  5小时55英里    4小时45分8英里     一整天65英里
  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20公里(约12英里)
  这是他们行进的速度,和16公斤这个数字对照起来看,触目惊心,也许丢掉这16公斤的岩石样品,威尔逊博士可以走完这20公里,生的希望在前,死亡的阴影在后,是什么在支撑他负重前行,一个献身科学的身影跃然纸上。这种掩埋在文字底下最真挚的情感,通过材料的真实性深刻地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只是几个数字的堆叠,在这个时刻却显得如此的有力量。
  四、研究展望
  我们鼓励学生读传记文学,归根结底是为了让他们在别人的人生中获得自我感悟和自省的途径,懂得别人,进而懂得自己。所以在课堂实践中去探索一些帮助他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方法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尝试,而抓住真实性和文艺性这两个传记文学的特点是我们阅读传记文学最重要的一条路径。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笔者也还有一些困惑。
  我们读传记文学,在感受到传主的精神气质之后,其实是希望学生试着去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笔者在《伟大的悲剧》课堂实践过程中,却无法呈现出思想的多元碰撞。整堂课,笔者都在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人物的伟大,课堂上也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后来发现这样的强势引导,让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去质疑,对斯科特他们的这种探险的行为到底怎么看,对学生的价值观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体现出来,甚至被笔者有意识地忽略了。因此,让传记文学真正成为孩子们灵魂的向导,我们任重而道远,如何在教授他们方法,引导他们感悟和给予他们精神的自由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本华.教材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李健.中国新时期传记文学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
  [3]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久平. “补白”与“留白”——例谈阅读教学的“虚实”艺术 [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3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