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排卵性月经失调辨治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排卵性月经不调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属中医“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排卵性月经失调多因肝、脾、肾功能失调,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所致。本病辨治之法在于补肾、扶脾、疏肝、固冲以调经。调经之本,以肾为主。此外,本病辨治结合中药周期疗法获效甚佳。
  【关键词】排卵性月经不调;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
  【中图分类号】R17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7-121-02
  排卵性月经不调亦称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1]多发生于生育年龄女性,常见有黄体功能不足和子宫内膜不规则脱落。前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明显缩短,或有的月经周期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卵泡期延长、黄体期缩短;后者主要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但经期延长,且出血量多。本病属中医“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等范畴。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排卵性月经失调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脏腑、冲任、气血失调,胞宫藏泄失常,经血失于制约。主要涉及肾、肝、脾三脏,临床上病机不外虚实两端,虚者包括气虚、阴虚,实者包括血热、血瘀,或为虚实错杂之复合病机。其病位在冲任、胞宫。素体虚弱,饮食劳倦,或房劳多产,伤及脾肾,脾肾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或失血伤阴,虚热内生,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或素体阳盛,或感受热邪,七情过极,化热伤冲,迫血妄行;或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感邪,瘀阻冲任,血不归经,而见月经提前而至或经期延长,经行量多。
  2 辨证论治
  脾气虚型表现为经行提前,或经期延长,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伴神疲乏力,倦怠懒言,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等。治以健脾益气,固冲调经。方用补中益气汤等加减。药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等。
  肾气虚型表现为周期提前,或经行量多,色淡黯,质清稀,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等。治以补肾益气,固冲调经。方选大补元煎、固阴煎等化裁。药用人参、山药、杜仲、熟地黄、当归、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菟丝子、五味子、炙远志等。
  阴虚型表现为经行提前,或经期延长,色鲜红,质稠,伴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清热,固冲调经。方选两地汤、二至丸、等加减化裁。药用地骨皮、生地黄、玄参、麦冬、阿胶、白芍、女贞子、旱莲草等。
  阳盛血热型表现为经行提前,或经血量多,色紫红,质稠,伴身热面赤,渴喜冷饮,心胸烦闷,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等。治宜清热凉血,固冲调经。方用清经散、保阴煎等加减。药用地骨皮、熟地黄、牡丹皮、青蒿、黄柏、白芍、茯苓、生地、黄芩、黄柏、山药、续断、甘草等。
  肝郁血热型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或经行量多,色紫红,质稠或有小块,伴经前乳胀,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肝解郁,固冲调经。方选丹栀逍遥散等化裁。药用柴胡、牡丹皮、栀子、白芍、白术、茯苓、炙甘草、薄荷、干地黄、炒香附等。
  血瘀型表现为经行量多,或持续时间延长,色紫黯,有血块,伴小腹刺痛拒按,块下痛减,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涩等。治宜活血化瘀,固冲调经。方选桃红四物汤、失笑散等加减化裁。药用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薄黄、五灵脂等。
  3 病案举例
  黄某,女,34岁。未婚,无性生活史。2017年1月12日因“经期提前半年,加重1月”初来就诊。14岁月经初潮,经期6-7天/周期28天,经量中等,伴经行腹痛。半年前出现月经提前10天来潮,经量略有减少,无经行腹痛,无乳房胀痛。末次月经:2017.1.11至今,量略少,色黯红,余无特殊。前次月经:2016.12.26-12.30,量稍少,余无特殊。既往体检B超检查子宫及附件未见异常。要求中医治疗,故来就诊。刻诊:经行提前12天,月经周期第2天,量偏少,色黯红,纳眠尚可,大便时溏。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腻,脉沉细略滑。西医诊断为排卵性月经失调,中医诊断为月经先期,脾肾气虚证。治以健脾益肾,固冲调经。方用补中益气汤合大补元煎加减化裁。药用党参15g、黄芪10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白芍10g、枸杞子15g、熟地黄15g、炒续断10g、山药20g、砂仁6g(后下)、鸡血藤15g、益母草15g、橘皮15g、香附15g、甘草10g。每日1剂。2017年1月19日二诊。自述服药5剂后经净,现便溏减轻,余无特殊不适,舌淡暗边齿痕,苔微腻,脉沉弱。在原方基础上去熟地黄、鸡血藤、益母草、香附加金樱子12g、生地15g、山茱萸12g、泽泻10g。5剂,水煎服。2017年1月25日三诊。上方加鹿角霜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0g、鸡血藤15g。5剂,水煎服。2017年2月10日四诊。末次月经:2017.2.2-2.8,经期提前缩至6天,经量恢复如常,余无特殊。舌质淡边齿痕,苔薄,脉细略弦。继以健脾益肾治疗。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5g、当归10g、白芍10g、枸杞子15g、生地黄15g、炒续断10g、山药20g、菟丝子15g、黄精10g、山茱萸12g、泽泻10g、橘皮15g、香附15g、甘草10g。7劑。2017年2月20日五诊。上方去生地、黄精、山茱萸、白芍加鹿角霜15g、淫羊藿15g、鸡血藤15g、益母草15g。2017年3月3日患者微信回复前日月经来潮,周期经量如常,诸证得平。随访3月未见反复。
  4 小结
  中医学认为,排卵性月经失调多因肝、脾、肾功能失调,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所致,临床多见于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过多。本病辨治之法在于补肾、扶脾、疏肝、固冲以调经。月经的产生和调节以肾为主导,正如《傅青主女科》所云“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以肾为主。此外,本病辨治结合中药周期疗法获效甚好。经后期宜滋肾填精、益气养血,经前期宜温补肾阳、理气和血,如有孕育需求则可于经间期行气活血促进排卵,月经期则以使月经通顺为宜。
  参考文献:
  [1] 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妇产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38-3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