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兴趣激发策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许多学校都在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提升学校的教学效率,这在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中也有体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激发他们学习欲望的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积极参与,促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相关科目的想法,提升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激发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课堂上的兴趣,可以在许多方面提升教师体育科目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教学 学生兴趣 策略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225-02
引言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最大推动力就是兴趣,这个时候的学生还没有太强的学习目的性,他们之所以接触所学知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对其产生了兴趣。因此,在小学阶段,想要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的效率,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兴趣的激发,这能帮助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逐渐产生主动学习体育的想法,以此不断进步。所以说,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小学阶段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大多以高一等的身份给学生上课,这样的师生关系会让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距离,不利于课堂教学。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距离感,小学生只会趋于本能远离老师,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很好。因此,在教师要努力转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和老师之间成为朋友,“亦师亦友”的关系能够让学生敢于和老师进行交流,便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1]。而且通过交流,课堂的教学氛围也会随着和缓,学生也不会在过度压抑的环境中学习,这对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科目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二、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增添学习的趣味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单一化和枯燥的东西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只有新奇的事物才能激起他们了解的兴趣。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很呆板机械地给学生讲解固定的知识点,这些东西对小学生来说可能太够枯燥了,他们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在体育的教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不会对体育的学习产生反感。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特性将其用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总会让学生对其产生一丝想要了解的兴趣,这才能逐渐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2]。
三、在学生成功后,给予必要的鼓励
小学生在得到家长或老师的鼓励以后会更加有动力去学习,这是小学生的特点,因此,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在某件事中取得了一些进步或是做到了某些事,这时候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夸赞,这将会是学生更加努力的动力,对他们来说,来自大人的夸奖是对他们努力的认可,这是每个小孩子都渴望的事情。因此,适当必要的鼓励和夸赞,可以让学生更有动力去学习,提升体育学习的效率。
比如:学生在跑步时,规定距离是50米,如果教师能在学生不断进步的时候给予自己的肯定和夸赞,这会让学生更加努力去提高自己的成绩,而且他们会坚持练下去,这对学生提升运动能力有促进作用。
四、以开设各种课外活动作为辅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兴趣,主要目的是启蒙,在这之前学生可能不大了解和体育有关的项目或是内容,因此学校可以开设和体育有关的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先自己去了解这些和体育相关的项目,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一步加深对体育项目的了解,这样学生在上课前就能有自己所喜欢的项目了。开设课外活动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学习的过程也不会太过枯燥[3]。
比如:学校可以开设跳绳、跑步、跳远等课外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活动有一个大致了解,游戏都是小学生喜欢的方式,这不会让学生觉得反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体育知识,这能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
在体育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这样教师才有机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与体育有关的知识,还不会让学生产生抗拒的心理。因此,我们应该找到一些方法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相关知识和项目的兴趣,以此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岩.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策略的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6(2):58-59.
[2]李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小學体育激趣教学策略浅谈[J].学周刊,2015(12):93.
[3]陈江.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学生兴趣激发策略[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8):125-1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3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