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策略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数学知识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这是数学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提出,如何采用有效策略,构建高效高中数学课堂成为教师思考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笔者从自身高中数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一系列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其他高中數学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现代通讯 微课教学 合作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128-02
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含义是指,在有限的数学课堂教学时间内,将数学知识的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的现象。从现阶段教师实施的教学策略来看,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教学技术,并对合作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改进,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使用现代通讯,了解学生实况
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为现代通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现代通讯技术搭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从而及时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改进,实现数学知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圆的方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圆的方程表达式”,因此,教师向学生布置“预习圆的方程表达式”的作业,并通过微信传达到给学生,使得学生能够按照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对《圆的方程》这节课展开预习,并在预习完成之后,将预习的效果以及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微信传达给数学教师,从而使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当天,就能够接收到学生对《圆的方程》这节课的预习效果,并根据学生实际的预习情况对《圆的方程》这节课的原定教学计划进行修改,从而提高教学计划的针对性,实现高效教学。
二、结合微课教学,促进重点讲解
微课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碎片化教学的一种形式,具有“短小精悍”“动态直观”等特点。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微课的形式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从而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从教材中对《直线的方程》这节课内容的安排,“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将该重点知识浓缩在15分钟左右的视频当中,与当前高中生对数学知识的注意力维持程度相适应,之后,教师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投放在公共网络空间当中。当教师在正式的课堂教学《直线的方程》这节课之前,教师引导学生以检索关键词的形式找到教师所制作的“直线方程五种形式”微课视频,并进行自主观看,从而使学生在正式上课之前就对《直线的方程》中的“直线方程五种形式”知识有所理解。当教师在课堂教学《直线的方程》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时,学生因为已经对“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等知识有所了解,因此,能够快速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从而实现《直线的方程》这节课的高效教学。
不难看出,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利用微课的形式进行数学重点教学模式的优化,从而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合作活动,提高合作效果
伴随课程改革进程的加快,教师更加偏爱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应用合作教学策略。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教学策略都取得了最佳应用效果。因此,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合作学习的小组成员进行科学的分配,才能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例如,在开展《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节课的教学前,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组员分配。具体而言,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空间几何体结构和三视图、直观图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其次,教师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层级的划分,分别是“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等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等知识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等知识掌握程度较差的学生”等三个层级;最后,教师根据上述层级的划分,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分配,使得每个小组当中既有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和直观图等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也有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程度一般和较差的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差异化水平的组员之间,更好地进行互帮互助,实现对《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节课的有效讨论和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显然,在开展高中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对学生进行组员的合理划分,从而提高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合作教学策略的效果,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理论实施下开展高中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当基于教学的内容,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实况,从而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改进,实现高效高中数学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郭丽娟.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8(22):54.
[2]丁邦凤.优化教学设计,打造高效课堂——谈高中数学教学[J].华夏教师,2018(32):35-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