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核心的室内设计教学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室内设计专业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才能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所面临的现状,确定了课程改革的任务以及方案并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希望能突破传统的教学,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以期提高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项目核心;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142-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6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室内设计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空间设计以及居住空间设计,主要针对的是一些艺术设计类专业以及建筑装饰类专业,对室内设计课程进行改革对学生专业的学习以及我国室内设计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现如今的高校室内设计课程的教学偏向于理论化,与实际的工作内容严重脱轨,不能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打下基础。对此,我们需要不断对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以项目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对空间设计的想象力,从而创造出兼具功能与美学的作品。
一、当前高校室内设计课程教学所面临的现状
(一)先理论后实践的观念较为深刻。空间设计课程本就是一项特别注重实践的科目,而且其内容更新较快,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真正了解当前人们对设计的需求,才能设计出符合实际情况的作品。但是,现如今的高校空间设计课程,教师们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将实践教学作为辅助,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空间设计的抽象性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反映出不理解、缺乏兴趣的状态,很多学生在实践中根本无从下手,无法将理论和案例联系在一起,这也导致了学生的空间设计实践能力普遍较弱,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二)实践体验感较弱。在空间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很多都是虚拟的课题,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空间设计与项目结合起来的整体过程,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去解决,无法真正实现实践的意义。而且,学生们在理论知识层面也很欠缺,当初在学习的时候就没有及时地与实践结合,导致实践时理论知识都回忆不起来,不能发挥实践的真正优势。
(三)学生之间缺乏团队合作能力。在空间设计中常常会遇到像餐饮空间这种大范围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其中涉及的方面很多、很细,如果靠一个人去完成的话工作量巨大,这时就需要教师将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团队协作,个人分配好自己的工作。但是,如今高校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密切,给团队协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四)课程考核机制不完善。目前空间设计课程的考核机制还停留于利用一张试卷和几份作业的形式来判定学生的成绩优良,但是这种实践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不应该利用这种方式来作为成绩的考核。此外,空间设计这类课程需要学生不断地思考、研究,寻找创作的灵感,在这种考核模式下,学生们对设计的积极性下降,也无法让自己的优势以及长处真正发挥出来,久而久之会降低学生的兴趣。
二、以项目为核心的室内设计教学的具体改革措施
(一)引入先进的课程内容。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阻碍,学生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也会有所下降。对此,学校在进行空间设计课程安排的时候,应当及时地调整该课程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及结构,引进前沿性的专业知识来不断地拓宽学生的视野,不断地启发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将行业的新型技术和理论引进课堂教学之中,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这两者的结合,例如在空间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空间设计师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方案,为学生讲解这些案例在原有的理论上加入了哪些新的技术内容,在日常布置作业的时候,应当重点的考核学生是否能够合理的运用设计元素,通过不断的引入新的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学生去主动的探索专业知识。与此同时,也能够逐步引导学生与企业接轨,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为日后学生工作做铺垫。
(二)加强专业的针对性教学。在讨论空间设计的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时,应当不断地增强该专业的针对性。根据专业特点来进行课堂内容及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内容方面,空间设计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重点讲解室内外的设计方案,在布置作业时,也应当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设计。例如在学习平面构成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点线面这三者来设计一个作品,在学习色彩构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设计的作品进行色彩的调整和搭配,在学习立体构成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于一些立体的图案进行空间的设计,这就使得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连接性,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掌握专业知识的水平。
(三)培养创新能力。空间设计是一个将艺术和空间相结合的专业。一个合格的设计师,应当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进行空间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应当重视创造的部分,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角度着手。①多欣赏好的环境艺术作品,教师可以在课外寻找一些优秀的建筑、景观环境设计类的作品,让学生在课堂学習时欣赏,并且将自身的感官感受表达出来,这样不断地积累,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②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空间艺术,来说说这些艺术主要运用了哪些构成因素,或者是让学生用不同角度来欣赏自己的设计作品。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临摹一些设计大师的作品,通过不断地模仿和思考来逐渐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提升创造能力。
(四)建立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融入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就是将实践融入到理论教学之中给学生建立起一种项目的概念以及设计过程。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需要以学科专业为基础,集合学校内较为权威的教师组成一支教学团队,将设计任务作为该教学的主导,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任务方向,配合教师完成任务的设计。设计工作室需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负责人、节点教师、学生助教,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高质量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可以的话还可以协助低年级的学生;工作室的场地可以选择能够容纳三四十人的专业教室,可以将教室分为三个区:学生工作区、教学讨论区、办公区,还原社会的设计工作室的构成,让学生们提前感受到空间设计工作的流程,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学习。 (五)以小组为单位构建项目知识体系。目前为止很多空间设计都是比较大型,只有一些个人的居住空间才会让设计师个人完成,其余都需要由一个团队在相互协调合作的条件下完成。为了让学生们更早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可以将同学们分成四五个人一组,也可以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空间设计的实践。在以项目为核心的设计教学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构建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知识体系,该体系包括:①仔细阅读和分析上级或者是甲方布置下来的任务书,并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②对需要设计的现场进行考察并对设计中的相关环节做好市场的调查和研究;③对调研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初步记录设计想法,大胆地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在里面并对其求证,能够形成既符合要求又带有创意的作品;④在初步的记录完成以后,可以进行创意的现实化,利用图形、色彩或者其他材料制作自己设计小样,完成以后在进行讨论分析是否符合要求,再确定最终的设计方案;⑤在最终的方案能够得到甲方的肯定签字以后方能进行设计,在设计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设计标准,将方案准确地表达在图纸上;⑥将设计图纸交个施工方并配合他们确定材料的色彩、款式等,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参与监督,及时发现与图纸不符之处并加以修正。
(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很大的作用,这个环节主要是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与反馈做出评价和总结,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空间设计课程不比其他,它更加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对此,学校需要针对空间设计课程制定一套评价方案。将平时作业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体,再加入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互评的参考来源于学生在设计工作室中的表现,在工作室中每完成一个任务就会有多名教师以及学生对任务完成的结果以及过程进行评价;自评的参考来源于学生在设计小组中的表现,包括其参与度、参与积极性、工作的态度以及质量等。综合考虑多方面的表现与成绩,才能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突出学生的优点。
三、室内设计教学改革的预期效果
室内设计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主要是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这一方面,一改传统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以项目作为核心,建立“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作为主导,加强学生们利用实践对理论的认证。而且在工作室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当前社会对设计的需求,从而对自己的设计有着初步的规范,能够将自己的设计作品建立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上,而不是任意想象,脱离实际。久而久之,学生们设计出的方案会具有很强的实施性,能够更好地为自己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并且在设计中会注重团队之间的合作,在与甲方的沟通交流中也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进一步了解这个社会。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项目为核心的室内设计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室内设计的意义重大,它能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之上融入对社会现实的理解与实践,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树立自己的目标,有着自己的规划,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且,不仅仅是设计能力,学生的沟通、合作等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对此,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这一教學模式,使得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卉丽.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文存阅刊,2017(24):56.
[2]毛美菱.职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课程设置与教学反思[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178.
[3]胡泽华.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职业,2017(19):40.
[4]曲镜羲.室内专业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一项目化教学形式和“走与请”方式结合的方式[J].中国文艺家,2017(6):195-1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1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