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核心素养的养成是新课程改革发展过程中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科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突出反映了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备的素养。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教学目标,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渗透策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从过去应试理念下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授转变为以学生为本探究提升其核心素养的落实放在教学首位。生物学科包含的内容丰富,抽象及逻辑性强的理论知识也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其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重难点,注重从多角度、不同方面探究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生物综合素养。
   一、树立新课程教学观,以生为本制订教学目标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灌输式”教学将课本上涉及的理论知识及抽象概念讲授给学生,学生在对知识一知半解的记忆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尊重学生和教材的前提下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标引领下有效开展生物教学。
   比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始终贯穿着“生命观念”的教学线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生物学概念性知识作为教学知识目标,在向学生传授核心概念的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以生命理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以“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为例,在知识目标设定中,我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明确这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在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的前提下对抽象的生命观有所感知。
   二、创设多样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知识探究兴趣
   生物课堂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主要阵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师要能够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生物知识的探究兴趣,学习学科反映的科学精神,在理性思考中提升自我能力。
   比如,在教学“基因在染色体上”一课时,我在教学中通过问题复习学生已知知识导入新课,在教学中通过探究“萨顿假说”并运用类比推理的教学方法一步步明晰基因和染色体之间的平行关系,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步得到思维的碰撞,在激发学生知识探究兴趣的过程中培养其理性思维及科学分析的能力,在归纳“假说—演绎”科学方法的过程中认识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生物学家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作为一门以生命及自然为主的学科,实验探究及观察是生物学习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为学生创造动手实验的环境,让学生在实验环境中自主探究生物本质,在动手操作和实验观察中促进其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不仅是学生主体性的有效体现,还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
   比如,在“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实验探究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和小组协作能力,我在教学中通过分小组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實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实验设计中的培养基制备、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栽培等基本操作技术提出问题引导,让学生在操作实验时注意思考探究,并在实验报告时将这些问题一一呈现。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质疑态度,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深刻地感知并树立了科学的探究态度。
   四、渗透情感德育教学,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师要特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将教材中的德育情感因素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比如,教师在课堂中将一些时政新闻引入课题讨论中,在探讨辩论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针对“基因编辑婴儿”新闻事件让学生讨论。又如,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将生物学家的事迹进行介绍,为学生科学探究树立榜样。再如,将生物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树立合理利用生物科学的意识,将环保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帮助学生以科学态度面对客观世界,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个养成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在实际高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遵循新课程改革理念,综合分析教材内容和实际学情制定反映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开展实验探究及渗透情感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吴红.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0):126.
   [2]范玮,汪丽娟.高中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科教导刊(下旬),2018(8):125-126.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58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