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讲了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内涵及生活化探究教学的意义和原则,以期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充分体会到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问题情境
一、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探究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化学教学“从生活中来,回归到生活中”这两者基础上的教学活动。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加深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充分体会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二、生活化探究教学的意义
1.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通过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引入并运用于化学教学中,以促进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在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生活化探究学习产生兴趣,并将自己在课堂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比如,在学习有关化学电源方面的知识时,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生活中进行调查,去探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研究电池的组成材料、原理及其类型;学习金属腐蚀时,让学生观察护栏、铝合金、自行车等的生锈状况,使学生通过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真实存在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将其运用于课堂学习之中,提高学习效率。
2.丰富了教学模式,改变了学习途径
传统的化学学习课堂上大都是以课本为主,教师依据课本讲解有关化学知识,而生活化探究教学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还使学生的學习从单纯依靠课本中解脱了出来,学生不再对抽象高深的化学理论、概念及化学反应原理等产生难以接近的感觉。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自主思考,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教学“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首先展示番茄原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声,激发学生兴趣。质疑:音乐贺卡为什么发声,装置中的电流是怎么产生的?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结构才能形成电流?原电池正负极与材料有什么关系?正负极除了与材料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3.提升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生活化探究教学中,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是紧密相连,这样能使学生在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亲切感,也使化学学习更加易于学生的理解吸收。比如,在学习化学平衡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日常生活中,人们为什么选用加氟牙膏防龋齿;学习氧化还原这一内容时,引入日常生活中人们用淀粉碘化钾和食用醋来检验食盐中是否含碘等。运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提升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
三、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原则
1.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探究教学,首先要体现生活化原则。如“物质的量”教学是个难点,笔者上课时,就借用教室里的纯净水进行生活化探究教学,让学生动脑筋计算一下这些纯净水所含的分子数,使学生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也要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生活中的事物展开学习、思考。
2.开放协作原则
生活化探究教学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一人言为众人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通过生生协作探究,或是师生协作交流,使整个课堂动起来、活起来。这样才能使知识的学习也变得生动丰富起来,使生活化探究教学在一种开放协作的状态中良好运行和发展。
3.创新原则
生活化探究教学必然需要进行生活化问题的设置和相关内容学习,但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生活的本源,同时还要学会进行适度灵活的创新,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固有的生活素材中进行提炼、创新,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四、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基本流程
1.唤醒生活体验
在生活化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融合,而不能生搬硬套,这样才能使学生感知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强烈的体验感、亲密感,自然而然地把所学与所用结合在一起。
2.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出发点,要能与学生的思想、生活产生共鸣或共振,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如,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教学时,可以创设“轮船在海中航行时,为什么要在船底焊接锌板”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情境。
3.参与促进生活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学而学,更为重要的是,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当中。生活化探究教学就是要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并通过实践探究回归于生活中。一些在生活中不为人知或是隐藏于生活中的知识,通过生活化探究,使其作用并改善于人们的生活。这便是知识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道理。如,学习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后,学生就知道“雷雨发庄稼”的原理等。
总之,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不断潜心研究和摸索。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加有效地深入学习,不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颜治林.基于生活化视角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高新区,2017(18):100.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5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