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鲜教授辨证论治泛酸经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石腾腾 李鲜 毛帼粟 林雪娇
【摘要】泛酸为临床常见病症,李鲜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将其分为热证、寒证,并总结出肝胃郁热、饮食不节、脾胃阴虚、寒邪客胃、脾胃虚寒5种证型,分别采用丹栀逍遥丸合左金丸、保和丸加味、一贯煎、良附丸合香苏散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每获良效。
【关键词】泛酸;辨证论治;李鲜;验案
【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9-0000-00
李鲜教授为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二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业30余年,善用经方、验方治疗内科杂病,疗效确切。李鲜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辨证论治泛酸,效如桴鼓,笔者有幸跟师侍诊,现其治疗泛酸经验浅析如下。
1泛酸的病因病机
泛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吐酸,既是中医病名, 又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泛酸典型症状犹如《景岳全书》所云:“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痛懊恼,莫可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西医认为泛酸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症状,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嗳气等症[1],如果泛酸反复发生或长期存在,则称之为胃食管反流病,如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糜烂、溃疡、出血、食管狭窄,甚至引发食管癌等。
中医认为泛酸作为脾胃病症,其病因病机与呕吐、嗳气等有相似之处,病因不外饮食、情志、外邪犯胃及脾胃虚弱。历代医家认为此病多由肝气郁结,胃失和降而发,与肝胆联系密切。李鲜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关系密切;其病机关键在于气机不畅,胃气上逆所致。诚如《寿世保元·吞酸》曰:“夫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
2辨证论治
2.1热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热为阳邪,其性炎上;肝气不疏,郁而化火,横逆犯土;或过食辛辣、酒醴、肥甘、燥烈之品,则易化热生火;阴虚则阳盛,由于阴不制阳,则阳热之气相对偏旺而生内热,故表现为一派虚热、虚火内扰的证候,阴虚累及中焦则脾胃阴虚。
2.1.1肝胃郁热《症因脉治》指出 :“呕吐酸水之因,恼怒忧郁,伤肝胆之气,木能生火,乘胃克脾,遂成酸水浸淫之患矣”。李鲜教授认为肝失疏泄,肝胃郁热,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本证病机关键。
临床常见泛酸,胃脘胀闷或胀痛,口干口苦,痛连两胁,胸闷嗳气,善太息,吞咽不畅,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治当疏肝泄热、和胃止酸,方选丹栀逍遥丸合左金丸。肝为刚脏,属木,体阴而用阳,主疏泄,畅情志,调气机,协调脏腑气机升降出入,调控整个机体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李鲜教授认为,若肝气不畅,則致肝气不得疏泄或疏泄不及,此肝为之实,肝气易乘脾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肝胃郁热,出现泛酸等诸症。若胃痛明显者,加赤芍、延胡索凉血活血止痛;若气滞甚者,加木香、元胡、郁金以理气解郁。
2.1.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易损伤脾胃,久则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则肝气会乘虚而入,久而会肝气郁结成积,久而生热,郁热从肝木化生,则会出现泛酸症状。土虚木乘,胃失和降是本证病机的关键。
临床可见泛酸嗳腐,脘腹胀满痞闷,恶心恶食,或大便不调,多矢气,味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治则消食导滞、和胃制酸,方选保和丸加枳实、厚朴。在生理状态下,胃实而肠虚,肠实而胃虚,更虚更实,气得上下,升降有序。李鲜教授认为,若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损伤脾胃,受纳失常,升降失调,运化无力,湿浊壅滞,阻滞气机,脾虚肝乘,致肝胃郁热,胃气上逆而变生泛酸等以上诸症。若泛酸较甚者,可酌加煅瓦楞子、乌贼骨、浙贝母、煅牡蛎以和胃制酸;若食积较甚者,加鸡内金、隔山消、焦三仙以消食化积;若兼见脾虚便溏、胃脘部痞闷者,用枳实消痞丸健脾和胃、除满消胀。若兼大便不爽粘滞,选用枳实导滞散。
2.1.3脾胃阴亏脾胃阴亏,易致阴津耗伤,阴津耗伤,胃失濡润,失于通降,运化失常,脾胃运化失常,则化生水湿,水湿郁久生痰化热,湿热痰气互结于中焦,胃失通降。阴虚化热,胃失通降为本证的病机关键。
临床可见泛酸,胃脘隐隐作痛,或似饥不欲食等,舌红少津,苔薄少,脉细或细数。治当养阴益胃、生津制酸,方选一贯煎。李鲜教授认为就脾而言,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而恶湿,喜升而恶降,喜温而恶寒;脾胃阴虚,久则脾失健运,则水反为湿,阻滞气机,郁而化火,从而导致胃气不降,肝郁而化火生酸,上逆为患,而出现化火伤阴等上述诸症。若胃脘隐隐作痛明显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玉竹以养阴益胃,缓急止痛;若食欲不振者,加山楂、桑葚消食和胃,酸甘化阴以滋胃阴;若泛酸明显者可加珍珠粉、浙贝母以和胃制酸,或配鸡蛋壳(鸡蛋壳两个,于锅中炒至焦黄,然后研磨成粉状,每日分3次,温水冲服,症状明显者可续服用)以助缓解泛酸的症状。
2.2寒证《内经》云“阴胜则阳病”,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或脾胃虚弱,则脾胃运化失常;寒性主收引,即收缩牵引;寒主凝滞,即凝结阻滞,均使气血阻滞运行不畅,阳气不舒,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河间指出:“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化热,热则生酸”。单兆伟等[2]认为泛酸的病机不仅有郁热,亦可能是寒邪致病,与肝、胃有关。
2.2.1寒邪客胃李鲜教授认为感受寒邪亦会引起泛酸,因寒邪易使胃气郁滞,胃失和降而气逆于上,发为泛酸。如《景岳全书·吞酸》从“寒”立论,“凡肌表暴受风寒,则多有为吞酸者。故寒气一入,而即刻见酸,此明显寒邪犯胃也”,故胃气郁滞,胃失和降是本证的病机关键。
临床可见泛酸,胃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寒加剧,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治当散寒温胃疏寒止酸,方选良附丸合香苏散加瓦楞子、海螵蛸、煅牡蛎。李鲜教授认为寒邪伤胃,寒邪凝滞,阳气不舒,导致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运化不及,久则湿气生,郁而化热,则脾胃虚寒;脾虚则肝乘,遂成木火之化,因作泛酸等诸症。 2.2.2脾胃虚寒《诸病源候论·噫醋候》指出“噫醋是上焦有停饮,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景岳全书·吞酸》篇又阐述其病机,“若胃中阳气不衰而健运如常,何酸之有?使火力不到,则其化必迟,食化即迟,则停积不行而为酸为腐”。中阳不足,脾胃失运,气机上逆为本证病机关键。
临床可见泛酸,泛吐清水,胃脘隐隐作痛,喜温喜按,或喜热饮,嗳气,神疲乏力,手脚冰凉,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方选黄芪建中汤。李鲜教授认为就胃而言,胃为阳土,主受纳腐熟,喜润恶燥,以通为顺,以降为用;脾为其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主升清。若素体脾胃虚寒,中阳不足,导致阳气不舒,脾失健运,不能腐熟水谷,阳气不舒,则郁而化热,气逆于上而出现上述诸症;若泛吐清水较多者,加苓桂术甘汤等以温胃化饮;若胃脘冷痛较甚者,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
3病案举例
路某,女,50岁,2017年11月15日初诊。主诉:泛酸半年。现病史:患者半年前与人争吵后出现泛酸,烧心,伴有胃痞、进食后加重,于当地医院查胃镜示:糜烂性胃炎。遂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效果尚可,停药后复发。今至我院门诊就诊。刻诊:泛酸,烧心,胃部胀满不适,进食后加重,得嗳气、矢气后减轻,两胁胀痛,情绪不畅时明显,口干口苦,无恶心呕吐,食欲欠佳,眠尚可,大小便正常,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黄稍厚,脉弦滑。中医诊断:泛酸,证型:肝胃郁热,治法:清泄肝火、和胃降逆。方药:丹栀逍遥丸合左金丸加减。药用:牡丹皮15 g,焦栀子6 g,当归12 g,白芍15 g,柴胡10 g,茯苓20 g,白术20 g,甘草6 g,生姜10 g,薄荷(后下)15 g,黄连8 g,吴茱萸4 g,煅瓦楞15 g,海螵蛸20 g。7剂,水煎,分2次溫服,日1剂。嘱患者忌油腻、辛辣刺激,畅情志。
2017年11月24日二诊:泛酸、烧心明显减轻,两胁部胀痛减轻,仍有胃脘部痞满不适,食欲差,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黄稍厚,脉弦滑。上方加延胡索15 g,鸡内金25 g,隔山消10 g以增行气止痛,消食健胃之功。7剂,服法同前。
2018年1月1日三诊:泛酸、烧心症状已无,胃脘胀满不舒明显减轻,时有右胁部胀痛,食欲尚可,眠可,二便调。性情急躁改善。舌质淡红,苔薄黄,脉滑。二诊方去煅瓦楞、海螵蛸。10剂,服法同前。
1个月后电话随访,诉诸症皆愈,未再复发。嘱患者调畅情志,清淡营养饮食,不适随诊。
按语:李鲜教授认为患者平素性情急躁,导致肝气不舒,肝气不舒,易郁滞化热,木盛乘土,则发为泛酸,证属肝胃郁热。丹栀逍遥丸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的基础上加入丹皮、栀子,以疏肝解郁、清热泄火;左金丸出自于《丹溪心法》,又名回令丸,为泻肝火之正剂。《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曰:“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扞格,故以为佐。”李鲜教授根据患者泛酸、烧心的症状,加海螵蛸,煅瓦楞以制酸止逆,同时辅以鸡内金、隔山消以消食健胃,延胡索以行气止痛。诸药合力,诸症悉除。
4小结
李鲜教授认为泛酸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关系密切,且有寒热之分,发病与情志、饮食、寒邪、脾胃虚弱有关,故在治疗泛酸时,既要辨别寒热又要综合全身症状辨证施治。李用粹《证治汇补》提出“酸久成噎”的观点,提示不要因为泛酸是小病而延误治疗,以致日后变为噎膈反胃,应重视并及时治疗。临证时仔细斟酌, 谨守病机,辨证论治,则每获良效。
参考文献
[1]杨仲婷. 吐酸病古代文献辨证方法探析[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17:5.
[2]徐陆周,单 兆 伟,沈洪. 胃食管反流病古典文献研究[J].中医文献杂志,2009 ( 6) : 25 - 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97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