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霖

  摘 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在教育工作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更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由简到繁的原则,循循善诱,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方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
  小学生年龄小,善模仿,可塑性强,是行为训练的最佳期。坚持由简到繁的原则,循循善诱,采用切合学生实际的指导方式,可以让他们在各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激发学生道德情感,触发道德行为的动机
  在教育实践中,笔者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要建立在学生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只有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才能使他们自发地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离不开激情。“情”是联结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情”是引发道德认识的动力,“情”是沟通知与行的桥梁。所以,在教育中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要致力于激情,使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师生情感交融中,使学生将教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如在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行为时,笔者先播放一段录像,内容是一个学生从起床、穿衣、洗漱、吃早点、整理书包都要妈妈照顾,最后,当这个孩子被妈妈推到校门口时,上课铃响了,她迟到了,妈妈上班也迟到了。开始,学生边看边笑,可是后来不笑了,笔者知道他们在看时,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开始知道自己错了。
  “讲”就是师生共同讲,因为学生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所以教师就要抓时机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发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动机。笔者问学生:“事事靠妈妈的这种表现对自己和妈妈有什么不好?”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发言。笔者随即又追问:“怎样做才是不再事事靠妈妈的孩子?”学生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样,学生产生了学习良好行为习惯的动机。
  二、具体指导正确的行为方式
  学习有了良好的行为动机并不意味着马上就能做到,还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因此,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动机后,就要具体指导他们正确的行为方式。笔者在指导和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时采用以下一些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要求具体适度
  对学生的行为要求不能抽象、笼统,也不能忽高忽低,必须针对不同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恰如其分地、具体明确地提出行为要求,使学生学得会、做得到、记得牢。例如对“爱护公物”行为的讲解时,笔者先告诉学生对课桌椅、黑板、门窗等公物怎么爱护,进行具体指导,怎么算轻轻关门、关窗都要具体示范,这样学生才会处处做到“爱护”公物。除了要求具体明确外,还要注意适度。这个“度”就是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例如,同样是培养爱劳动的习惯,低年级只要求做自己的事情,例如穿衣、洗漱、整理书包等,到中年级就要求参加家务劳动,帮着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高年级才要求自觉主动地体贴父母,做家庭的小主人。如果对低年级的学生提的要求过高,就会挫伤学生进行良好行为训练的积极性,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训练规范有序
  行为指导和训练,要有规矩,力求符合一定的标准,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体现良好的精神面貌,做到训练有序。例如,指导学生做值日、打扫教室,就要求学生按“开窗——洒水——扫地——擦桌椅——关门窗”的顺序去做。只有这样,才是符合标准的正确行为,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形式多样有趣
  指导和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行为训练单一,他们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容易厌倦。例如,让学生做家务活,笔者安排学生做一个菜,做妈妈的小帮手,帮妈妈整理房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训练。笔者还经常采用小表演、竞赛、汇报、交流等形式进行行为训练,深受学生欢迎。
  (四)部署整体配合
  将思想品德课与学校开展的其他德育活动整合为一体。在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方面,思想品德课起着主导作用。同时,也需要各种教学、校级教育、班级活动、少先队活动、劳动实践、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的密切配合。例如“礼貌教育”,笔者就是利用思想品德课来提高学生对礼貌的道德認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并且进行适当的行为指导和训练。另外,在班会和少先队中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加以强化,同时也要求各科任课教师和家长在不同场合共同指导和训练。这样使礼貌行为的训练和指导在校内外协调进行,效果甚佳。
  三、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必须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习惯,所以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紧密配合,才能完成行为习惯的训练任务。
  (一)课内学,课外练
  在思想品德课上讲了《不挑吃穿》后,笔者针对本班学生挑吃、挑穿的现象,召开了“人为什么要吃饭和穿衣”的主题班会。通过一周的准备,学生在班会上谈了自己的看法,如:“吃饭是为了生存”“饭菜里含有多种维生素,挑吃会影响健康”“穿是为了取暖”等。听了学生的发言,笔者问:“一个人如果长期不吃肉,光吃菜行吗?”他们说:“不行!”笔者问:“为什么?”学生说:“那样是挑食,对身体不好,是坏习惯。”“那怎样对待这些坏习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改!”笔者说:“好!通过今天大家的讨论,老师也明白了,也就是只要有营养的饭菜都要吃,衣服不分高档、低档,妈妈买什么穿什么,我们要改掉坏习惯,老师也要改,因为老师平时不太爱吃肉,所以从今天起,老师也要和大家一起改,好吗?”听了笔者的话,学生一起鼓掌表示通过。经过这次班会,许多学生都改掉了挑食、挑穿的坏习惯。
  (二)校内学,校外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在校内通过课堂教学指导、训练外,还必须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起来。因为学生的品德表现,有一部分是不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的,如尊敬长辈、不任性、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这些行为训练就需要家长的配合。因此,笔者一向非常重视做好家长工作。如对于“尊敬长辈”这一行为,笔者除了对学生讲道理外,课后还请家长督促学生在家尊敬长辈,并每月一次写一写学生的表现,家长们配合很好。社会也是个大课堂,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借助社会力量来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巩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四、及时检查和评价学生的良好习惯
  小学生年龄小,当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要及时检查和评价,这样才能巩固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经常利用检查、评价的方式观察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表现好的发红花、发表扬信。在校外通过“反馈表”“家访”“家长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行为表现。还让学生写一写日记,这样能及时了解信息、及时评价,效果很好。旅游时,看着他们自己准备东西,自己上车,在活动中他们互相帮助,把方便让给别人,整个集体像一个团结友爱的家庭。看着学生的这些表现,笔者真高兴。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训练持之以恒,学生就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正如《新三字经》所讲: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具可塑。每一个教师只要遵循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不断钻研,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实践,就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王芹.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潍坊市城区小学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3.
  [2]胡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张瑞霞.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4]高殿忠.浅谈学生自觉行为习惯的养成[J].科学之友,201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98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