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增强职教吸引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健

  【摘 要】由于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质量、规模、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吸引力不强等问题。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有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与统筹,又离不开职业院校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品德教育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必将连带行为习惯的调整,这也将有效的促进日常的学习,学生自身的素质就自然上升。当一个品学兼备的优秀中职生呈现在家长和企业用人单位面前,职业教育的是与非则自然给了那些怀疑的人们以明确的答案,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中职生;品德;吸引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086-02
  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最直接的结合点,职业教育培养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无须适应就可以直接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近几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在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推进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还面临着不少问题,如社会上歧视,企业不关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使职业教育处于吸引力不强的境地。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必须双管齐下,既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又要有职业院校的不断改革和完善。“文化够用,技能过硬”是对中职生提出的教育要求。许多职业中学的教学内容侧重于技能教育,把技能的考核当作学生过关的必备因素。然而,长期以来,许多中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企业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评价是:“这些学生好高骛远,怕吃苦,满嘴脏话,更谈不上奉献精神。有些学生技术不错,可是品德素养太差了。”如今的社会在转型期,很多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很多学生,甚至是学校,把掌握一门技术,拿到一张毕业证书当作完成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而忽略了教育本身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能——育人,学生本身行为规范的培养和品德素养的提高。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在此作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学校将德育作为学生评价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果我们把职业教育比作一架天平,而技能和品德素养是保持平衡的两个砝码,任何一端失去了平衡,职业教育将都不是成功的。作为学校,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将德育作为学生评价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其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根据学习动机获得原理,动機是直接推动有机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状态。如果将每个学生的品德修养进行分类考核,严格执行,在实施前要制定好相应的品德行为准则,让学生有“法”可依,教师在执行时做到有章可寻,那么学生慢慢就会形成一种行为习惯,自我约束,自我提高。
  二、走出学校重技能,轻文化的教学误区
  职业技术学校在充分认识到技能的重要性的同时,却逐渐放松了对基础文化的教育,这是导致学生学习能力和品德素养降低的重要原因。一位机械电子教师就在上课的时候感叹,学生连三元一次方程都不会解,这让他在教学原理的授课中如何进行下去?学生过于的注重成果的获得,却忘却了摘取果实时所需要的工具。事实证明,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作为中职生,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是专业技能的掌握,还需要从一些基础文化的补充,为其专业的发展与提高创造更广阔的空间。比如语文不仅是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与能力的学科。历史学科不仅能启迪智慧,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品质,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培养的重要学科。事实证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将品德教育融入到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品德习得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有利于学生对基础文化课的重视,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营造积极向上、友好的校园氛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是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的。从众心理,就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如果整个学校都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氛围,很多学生也会自然而然跟进整个潮流的。反之,则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积极向上氛围的营造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第四,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根据矫正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我们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尝试:
  1.消除自卑心理与对立情绪,恢复正常的人际关系。中职生大多在学习能力和品德习惯方面经常受到外界的否定和批评。这往往会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形成对立,认为别人是看不起他们,与他们过不去,产生过度的自我防卫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用发自内心的爱、尊重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使他们亲身体验到教师的善意,体会到大家都是真心爱护他们的,将过度的防卫心理放松下来,去接受一种正常的人际关系。
  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和培养。自尊心是尊重自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容许别人侮辱和歧视的心理状态。它需要得到社会和集体的尊重,它也使得人珍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从而成为个人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之一。因此,帮助中职生找到获得自尊的道路,得到集体的肯定和关怀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其自身的优势,让其优点在集体中展现,在集体中找到荣誉和价值。比如,运动会、文学社、朗诵比赛等一系列的校园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现舞台,这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3.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增强与不良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根据张大钧先生关于德性结构的终身发展历程分析,处于青年期(16―28岁)的中职生,他们的德性结构的基本特点是自组性(自我教育、自我选择、自我组合为主),突出表现是品德自立性和成熟性。这时的中职生就很容易从身边的事例和感悟中形成自己的品德和价值观。在现今人们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如果没有好的引导和教育,学生很容易就被外界的利益和形形色色的观念所诱惑,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思想品德。因此,一种正确的是非观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是中职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总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有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与统筹,又离不开职业院校不断地提高质量。品德教育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循序渐进的方法,切忌间断的进行,将品德教育作为一个长期并持续的工作来进行。长此以往,在中职生的品德教育方面一定会有所成效的。当一个品学兼备的优秀中职生呈现在家长和企业用人单位面前,职业教育的是与非则自然给了那些怀疑的人们以明确的答案,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将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张大钧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第2版.
  [2](美)布罗菲著,陆怡如译.《激发学习动机》,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年2月6日出版.
  [3]周中之,石书臣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微探》,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4]孙云晓.《品德培养从哪里开始》,《人民日报》,2004年03月25日第十三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17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