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探讨“医教协同”模式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宋文嘉 王燕 张艳 徐云生

  [摘           要]  医教协同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学校、医疗行业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学校教学管理和医院行政管理不协调,等等。在国际职业教育改革中,德国的“双元制”作为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对“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有很好的借鉴经验和启示作用。
  [关    键   词]  双元制;医教协同;职教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8-0182-02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在劳动者工作第一线和职业学校共同进行,并以行业培养为主,将行业中的实践学习与学校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双元制”成为德国最重要的职教形式,一度被称为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秘密武器”。
   全球医学卫生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在《柳叶刀》发表报告指出,“医学卫生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与患者和人群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依然严峻”。故此许冬武教授提出我国的医学职业教育目前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1)医学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2)医学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能完全对接;(3)医学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不够贴近;(4)医学教学方式与能力培养不够匹配;(5)学校教学管理和医院行政管理不协调。说明当代医学教育仍未满足医学发展的需求。回顾德国以“双元制”为标志的职业教育体系,明确而精细地规划了学校与企业的分工协作过程,为实现德国职教培养人才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临医学职业教育重大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出的“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与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可以做出以下思考。
   一、医教协同的源流
   医教协同在国外一般称“合作教育”,施奈德教授1906年提出。2013年我国提出《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正式提出以“医教协同”为核心的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医教协同”是指医学院校协同政府、行业、医院、学习者等各方,共同参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专业课程开发、教学基地建设和制度保障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跨专业、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的合作育人模式。
   医学是一门高度重视实践性的科学,学校教育偏重于理论传承与创新,从专业设置到教学管理、从理论学习到技能训练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对实现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具有独特优势,但是在与临床结合、职业素养培育等方面存在不足;医院系统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专业偏好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学科前沿性研究等方面存在不足。医教协同教育可以实现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无缝对接,不仅符合临床医学人才的成长规律,也有助于突破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困局,是全世界医学教育发展的共同取向。
   二、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根据医院与高校关系划分,国际医学教育界普遍认为医学教育改革大致经历三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医院是高等医学院校的附属单位,授课教师多为医学科学研究者,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灌输,忽视人文素养与职业伦理,教学与医院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之间缺乏紧密连接,无法将其及时应用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
   第二阶段:基于以问题为导向的培养模式(PBL)。医院逐渐融入高校的教学与管理中,医院高级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课程开发与教学。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病例为先导,以现实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临床教师引导为辅,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的启发式教学。
   第三阶段: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强调医学院校为医疗卫生系统服务。提出以“患者与人群”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功能在培养过程中首先确定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2014年11月我国提出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以此阶段主要理念作为改革依据。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所谓“双元制”(Dual System)指企业与学校各为“一元”,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其教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开发,即“个体在职业、社会和个人情境中能正确地思考并能在行动中承担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行动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种“双元制”在德国的职教体系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以健全的职业教育法为保障
   20世紀60年代末,德国政府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标志着严格意义上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由此诞生,其后陆续颁布的多项相关法规,规范了职业教育的种类及其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形成了国家、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协同规范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
   (二)注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导作用及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践技能培养
   在“双元制”职教体系中,企业具有主导性作用,“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平均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与考核相分离的评价模式”作为质量保障
   各职业的考试标准均由相关行业协会制定,并组织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工商业联合会颁发“IHK职业资格证书”,这种模式保证了教学质量,体现了公平原则,使职业证书更具有权威性。    四、“双元制”职教模式下看我国“医教协同”的发展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双元制职教理念的延伸
   近几年,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从课程、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模式、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所谓“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就是要“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正是德国双元制中“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传授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以使学生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教育理念的体现。河南护理职业学院以“工学结合、医教协同”模式下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主体”下“医教协同”培养模式
   2015年重庆医专提出“双主体”下“医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与医院共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各具特色、相互衔接的教学手段是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在教学中,学校对接行业,对接合作医院,对接职业岗位,为医教协同“双主体”人才共育搭建平台。该改革模式的基本理论源于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突出学校与行业的分工协作,注重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导地位。核心是将行业元素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始终,实践技能培养与生产紧密结合,将学校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学习与行业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学习融会贯通。
   五、“双元制”职业教育引发“医教协同”培养模式的启示
   医药高职院校素来以“鲜明的行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的实践应用性”为人才培养的最大特点,但所培养的“成品”与医药行业需求之间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甚至成为卫生事业发展的“瓶颈”。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学校医学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具有行业经验的双师型师资短缺;其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比例与医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所需要求相差甚远;其三,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的行政管理部门的隶属管理权限制约;其四,医药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行政手段的制約和政策制度层面的支持与保障。
   综上所述,“医教协同”培养模式可以作为医学教育领域中的“双元制”职教模式,但要从“双元制”教育中借鉴三点: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明确学校与医院、医疗企业以及经济管理部门等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从制度和法规方面规定和鼓励医疗行业参与职业教育;打破卫生系统与教育系统各管一处的局面,强调医学院校为医疗卫生系统服务,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卫生人才;注重医院企业的主导性作用,而职业学校则处于从属或配合的地位,增大学生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学时比例,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和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Frenk J, Chen L, Bhutta ZA, et al. 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 transforming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 world[J]. The  Lancet, 2010, 376(9756): 1923-1958.
   [2]许冬武,陈迎红.医教协同理念下医学教学基地的建设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6(2):87-91.
   [3]袁贵仁.全面推进医教协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标准化、规范化人才培养体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1):7-8.
   [4]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S].教职成[2015]6 号,2015.
   [5]张荣芳,朱秀敏,李杏杏,等.工学结合、医教协同模式下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卫生职业教育,2016(4):70-72.
   [6]周建军.校院“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实践探索: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医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5(6):96-98.
   [7]王建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创业”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编辑 张 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2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