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职音乐教学的跨学科学习与“整合”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奎华

  [摘           要]  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学习能力,是现代教育应提倡的教育新理念,也是培养现代社会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融合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艺术与历史文化、其他课程和专业的有机联系,给音乐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挑战。在音乐教学中实施以音乐为主体的学科整合,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音乐,理解音乐,开阔其艺术视野,深刻感受与体验音乐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实现课程整合,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凸显各学科资源优化组合;实现课程整合,音乐教学将会最大化发挥其育人功能。
  [关    键   词]  跨学科;音乐教学;综合性学习;整合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7-0134-02
   一、跨學科与音乐教学
   跨学科一词最早出现于20 世纪20 年代的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 R·S·Wood Worth) 在1926 年的科学研究理事会上首次公开使用“跨学科”一词,他提出发展涉及两个以上学科的综合研究,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到20世纪60 年代, “跨学科”一词渐渐取代“相互作用”,在自然科学界、教育学界等广泛使用。进入21 世纪,跨学科教育成为许多国家课程改革的思路。实践证明,这一课程改革思路不但克服了分科课程彼此封闭、各自为政的缺陷,而且通过寻求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彼此整合起来,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也体现出了跨学科综合发展的模式。在学校音乐教育初创的清末民初,学堂乐歌就是以“唱歌”的形式,将其他学科如诗、词、曲等与音乐旋律结合起来。可见,古代的乐教与近代的学堂乐歌教育都已具有跨学科音乐教育的性质。
   1995 年,意大利基于跨学科教育理念的教师培训项目,建议教师在音乐课程中注意历史研究,倡导学生以跨学科的方式建立历史意识,将风俗历史、经济历史、政治历史等结合起来,通过音乐学习帮助学生更完整地感知世界、认识自己。美国曾把音乐艺术作为核心学科,与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建构跨学科教育理念,从音乐创作、历史、美学和评论等方面对音乐进行学习和研究。另外,我国香港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明确主张跨学科的音乐教育,强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仅在于音乐本身,而且包括通过音乐学习其他艺术形式和学科。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学科音乐教育的国际经验直接影响我国教育理念与课程标准的研发。在新一轮教育课程改革中,《中等职业学校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引导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丰富审美体验,增强感性认识,提升艺术感知能力;关注艺术与社会生活、艺术与劳动生产、艺术与历史文化、艺术与其他课程和专业的有机联系,理解艺术与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历史文化等诸方面关系;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注重不同模块间、不同艺术门类间的交叉融合;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艺术课与产业文化、职业文化的衔接,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整合各种文化、艺术资源,创设具有研究性、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艺术核心素养。”
   二、音乐跨学科学习的必要性
   中职音乐教育应遵循“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不仅要关注音乐本体的把握,还应更加注重音乐教育中的跨学科整合研究,“跨学科整合”具有信息含量大、知识层面广、参与性强的特点,加强音乐与文学、美术、舞蹈、历史、地理、民俗学、戏剧、信息技术等相关文化的交叉与互渗,实现艺术和科学的交融、人文与艺术的对话,从根本上将音乐课从学科教育的轨道转向全面育人的轨道。这种转移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需要,是改变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现状的需要,同时也是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思路,践行音乐教学人本理念,服务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与现代教育的发展高度契合。
   音乐之所以能“跨学科学习”,是因为音乐与各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首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歌曲,其歌词也是朗朗上口、节奏明快的;“歌中有画,画中有诗”,将歌与诗、绘画糅合成了一个整体;一段节奏明快的舞曲,是学生与音乐、舞蹈的一段相遇、一次碰撞;社区里舞动的健身操,让学生体会到律动原来如此有益;电视中一则公益广告的配乐等,也能引发学生对音乐丝丝缕缕的情结……
   作为音乐教师,要准确把握、准确分析课堂上所运用的跨学科知识,真正把不同学科内容恰到好处、有机地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中,这就要找准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点,浅尝辄止,不能钻得太深而影响音乐课教学,着眼点应放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这样既能保证辅助学科的科学性,又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治学的品质,培养发散性思维。
   (一)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音乐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知识结合讲解;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结合;民族音乐所涉及的民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与科学、历史等课程的结合,都使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与语文、体育、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例如:由于语文与音乐联系紧密,在适当的时机,语文课可以为音乐课所用。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学科综合,学生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认识音乐,顺利走进音乐的精神世界。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时,为了理解音乐的意境,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月夜的古诗词、散文,然后进行交流,有感情地朗诵,体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意境,通过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既可以使音乐欣赏事半功倍,而且也很容易让学生融入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境中去,让他们感受到:宛如一幅山水画,把春天静谧的夜晚,东山上升起的月亮,江面荡漾的小舟,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种综合设计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音乐艺术的一脉相承。
   将语文运用于音乐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母语的态度,而且可以将音乐学问题与社会文化相联系,在音乐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素养,从而培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相结合的优秀人才,这也是音乐教育应达到的最高境界。
   在介绍印象派音乐时,首先从历史角度切入,让学生知道当时特定的音乐历史背景,印象主义音乐受印象画派的影响,再从印象画派莫奈的《日出》到凡·高的《向日葵》,让学生从印象画派的作品中体会其光影閃烁、色彩模糊交替之美,最后才是音乐赏析。通过前面的综合分析,学生很容易体验出印象派音乐追求感官印象的描绘,用音乐来表现作曲家通过听觉、视觉、幻觉甚至是嗅觉所捕捉到的对自然现象、景物、人物等的感觉和印象。欣赏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时,应让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价值。通过浓重的笔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了解“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的巨大艺术价值。在欣赏中,结合德育教学,让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其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在欣赏由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中,可以综合地理、历史、语文、美术等学科知识,了解多瑙河的地理位置,它是欧洲的第二大河,是一条美丽的国际河流,流经德国、捷克等九个国家,两岸风光动人,有神秘的古堡,有美丽的田园,有高耸的群山,有茂密的丛林……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普奥战争的历史,让学生知道《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创作是为了激励在普奥战争中战败的奥地利人的志气、信心……从不同学科角度综合铺垫后再欣赏乐曲,学生的情感体验会更丰富、更细腻、更真实,综合欣赏后还可以让学生动动笔,画出自己“听”到的蓝色多瑙河。学生兴趣极浓,便画出了自己心中的音乐。
   (二)音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越来越多的现代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这些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使音乐教学向现代化教育教学迈进了一大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音乐教学手段,让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化、具体化,音乐知识由零乱性趋于条理化,增强了音乐理论的趣味性。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如欣赏《我和你》,可以通过播放微视频再现2008北京奥运会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在紧张而激烈的奥运赛场,增强学生对奥运会的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奥运健儿为国增光、顽强拼搏的精神。通过播放开幕式盛况视频,激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化,崇尚科技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音乐学科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具有明显的跨界性和综合性。新课改背景下单纯地传递知识已经不能为广大学生所接受。音乐学科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知识范围广泛,如何准确地、巧妙地、灵活地运用好跨学科知识整合,是新时期音乐教师上好课的关键。
   总之,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往往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且相互渗透。那么,对音乐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跨学科知识?如何恰当地整合跨学科知识呢?首先,要彻底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切忌围绕“学什么”就“教什么”来组织教学,一定要跳出课本的圈子,充分运用身边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资源;其次,我们要注重积累,广泛涉猎,要具备自发收集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较强地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时时事事做有心人;再次,要勇于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要善于剪辑嫁接纷繁复杂的资源,合理地进行取舍,为我所用,为教学所用,而不是牵强附会、无原则地拓展。只有协调好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元素,灵活地进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才能使整个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形成一个和谐一致的教学系统,形成集艺术思维、科学思维于一体的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德技双馨,理实一体”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仲林.跨学科教育论[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1:275-276.
   [2]严明堂.初中地理教材活动式课文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33.
   [3]杜亚雄.数字“三”在西方艺术音乐中的象征意义[J].中国音乐,2008(3):18-21.
   [4]周世斌,宫正.国外音乐教育文献选读与分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105.
  编辑 王 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