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小学精准扶贫户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成为扶贫工作的重点内容,极大地降低了我国贫困人口的绝对数量。精准扶贫户子女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学习表现整体不佳,文章从此出发,先分析了精准扶贫户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继而就如何转化农村小学精准扶贫户子女中学困生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精准扶贫户;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8-0012-02
  一、引言
  学困生指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具体表现为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于全班的平均水平。学困生大都缺乏学习兴趣,且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与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影响了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对班级教育活动的整体开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干扰,因此,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极为必要。研究表明,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形成和家庭经济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家庭经济条件越困难,子女成为学困生的概率也就越大。因此,精准扶贫户子女中的学困生占比普遍较高,是当前农村教育事业中需要重点对待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精准扶贫户子女中学困生的成因
  1.家庭层面的原因
  我国精准扶贫户的认定具有严格的标准和科学的流程,被纳入精准扶贫户的农村家庭总体收入水平偏低,且不少家庭存在严重的特殊情况,比如,主要劳动力死亡、主要劳动力长期生病、家庭人口有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口等。因此,相比于一般家庭而言,精准扶贫户在子女教育中的投入极为有限。尽管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免除了学费,但书本费、学习用品费、课外读物费等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精准扶贫户因经济困难,无法有效地满足子女的学习需求,对其学习活动产生了负面影响。不仅如此,精准扶贫户子女课后学习时间有限。比如,一些精准扶贫户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开始走向脱贫的道路,家庭生产任务比较繁重,家长不仅难以辅导子女的功课,还需要子女在放学后承担一定的工作,如喂鸡、照顾病人等,挤占了子女的学习时间。
  2.个人层面的原因
  在学困生的形成因素中,个人因素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精准扶贫户子女而言,不健康的心理是其学习成绩得不到提升的重要因素。精准扶贫户子女常见的负面心理有以下两点。第一,自卑心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进入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了自尊意识,容易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而产生自卑心理。精准贫困户收入水平低,能够投到子女身上的资金较少,因此,精准扶贫户子女无论在穿着上,还是在平时的消费上,都与一般家庭存在明显的差距,久而久之,子女自然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出现孤僻、不合群的现象,这正是影响其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第二,读书无用心理。长期的贫困生活会对精准扶贫户子女的生理、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使他们对钱财产生剧烈的渴求,将赚钱作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对学习活动缺乏积极性。
  3.学校层面的原因
  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直以来,学困生的转化都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之一。随着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如教学投入的逐年遞增,师资结构的持续优化,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工作环节中仍然暴露了一些问题,比如,学困生转化缺乏差异化转化的理念。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比较复杂,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精准扶贫户子女中学困生的形成和家庭环境、个人心理等有密切关系,但学校在学困生转化中并没有将精准扶贫户子女中学困生的转化与其他原因导致的学困生的转化有效地区分开来,影响了学困生转化的效率。不仅如此,在学困生转化中,学校往往只重视从表面因素出发,忽略了深层次的因素,导致学困生的转化存在严重的反复性。
  三、农村小学精准扶贫户子女中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1.加强家校合作,转变教育理念
  对精准扶贫户而言,家庭层面的原因是学困生形成的首要原因,因此,农村小学要高度重视家校合作,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第一,家长要深刻认识到教育对子女的成长以及家庭未来脱贫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子女的教育工作,为子女的学习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针对精准扶贫户中子女课后劳动负担较重,学习时间受到挤占的现象,教师要改变家长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参与到劳动中,这样既不会影响课程学习,也能丰富其课余生活,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第二,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家庭所需要承担的负担已经大为减轻。但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成长与发展,家庭仍然需要做好子女学习最为基本的保障工作,比如保证子女学习用具齐全等。对此,教师要深入学困生家庭,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引导家长合理使用扶贫资金,在扶贫资金中专门预留一部分作为子女学习所用,为子女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2.做好学生交流,培养正确态度
  精准扶贫户子女学困生的形成,外部因素是次要因素,更为主要的则是精准贫困户子女的内部因素,他们的心理状态对学习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受自卑心理等负面心理的影响,不少精准扶贫户学困生的学习表现长期得不到提升。对此,教师要致力精准扶贫户学困生心理教育,以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态度,其中最为主要的方式是做好学生交流工作。精准扶贫户子女自卑心理的形成和自我认知偏差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物质条件相对较差,不少精准扶贫户的子女认为自己比不上其他同学,从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与乐趣。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助力改变学生的错误想法,比如,将历史上家庭条件较差,但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物作为示范教育的对象。
  3.建立学生档案,实施对口教学
  精准扶贫户子女中的学困生占比要显著地高于一般的家庭,因此,农村小学在学困生转化中,需要将精准扶贫户子女作为转化的重点对象,以有效的方法提高精准扶贫户子女中学困生的转化效率,提高教学效果。对此,学校先要做的是摸底调查,详细统计班级内部精准扶贫户子女的数量,并根据其在班级中的学习表现,建立精准扶贫户贫困生档案,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然后,实施对口教学。精准扶贫户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与一般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显著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学困生转化中要具备差异化转化的理念,根据精准扶贫户学困生的实际成因,采用针对性强的教学转化方式,从而提高精准扶贫户学困生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短板理论表明,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是学习表现最差的学生,因此,为了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必须将学困生的转化作为重点工作。精准扶贫家庭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学困生的比率相对较高,需要教师在学困生转化中予以特殊对待,有效改变精准扶贫户子女的学习表现。
  参考文献:
  [1]郭祖兵.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3(6):120-121.
  [2]高建芳.学困生反复的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6(9):16.
  [3]李光艳.农村中小学学困生心理研究及转变策略[EB/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7(4).
  作者简介:杨毅(1969—),男,广西兴安人,中小学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农村小学管理教育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35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