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课堂荡起芬芳的“语文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能精心选择语文学科该教的内容,增添语文课堂的韵味;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情感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积淀,富有创造力地设计出巧妙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有“语文味”。唯有如此,才有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发展,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这些浓郁的语文芬香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味   情感   品词析句    语文素养
  自课改以来,老师们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挖尽心思,尽量去诠释新的课程理念,演绎新的课程文化,在茫然不知所措中一展自己的独特风采。结果,呈现出了很多非语文课的现象,形式上的刻意追求渐渐冲淡了语文素养的本质要求,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味。
  1.语文课上成了科学课、品生课、自然课,汇报课,使学生学得索然寡味。
  2.走马观花的多媒体展示,让课件代替了语言训练。
  3.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小组成员任务落实不到位,不能各尽其职。
  4.合作讨论多,对文本读的少。
  5.轰轰烈烈的讨论合作,重“闹”轻“静”,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显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把课堂当作表演的舞台,结果,“闹”过之后学生却无所收获。
  6.轻视文本阅读教学,过重引入课外阅读。
  我在“新课标语文课”中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镜头:
  二年级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生字时是采取了小组合作游戏的方式,叫爆炸游戏。每组都准备好一套生字卡,由组长出牌,会读的组员用手重重拍在桌上,嘴巴大声说出这个生字来,学生越玩越忘形,叫声越来越大。整整十分钟,听课的老师,心都快被炸出来了,这十几个生字就在小组合作中学完了。面对如此热闹场面,我不由地问语文课到底怎么了?难道这种教学生机与活力就是“课改”所追求的?
  在学校“荔美杯比赛”中看到了四年级的这样一节课:教者开始用提问式的方法概述了这课书的的主要内容,然后学习课文,前前后后用了不过10分钟。接下来,就以小组的形式汇报课外阅读,推荐课外读物。课后大力主张推进阅读大课堂的领导大赞,说阅读教学就应这样上,要把大量阅读推进语文课堂。试问:课文的意境何在?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何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像上述“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才算是一节真正的好的语文课?”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2008年《福建教育》第9期中提到: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就是“语文味”。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写作”的“写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结合我20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也有此同感。那如何使我们的语文课荡起芬芳的“语文味”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浅谈。
  一、琅琅书声散出“语文味”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味”出何处来?我想朗读就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源泉。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朗读是语文教学最古老、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一遍又一遍反复的读,通过自由读、同桌互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教师范读等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例如,我校的王先秀校长执教《伯牙绝弦》一课,就给我们上了一节鲜活的示范课。她以“读”为主,紧扣“知音”二字,重在感悟的策略,把学生的感情一步步调动起来。
  她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调之后,一步步调动起学生的朗读激情,这时,她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表演读、男女生读、师生对读、想象朗读、全班齐读等。
  1.表演读
  在引导学生体会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时,她抓住“善哉”这个词,学生理解“善哉”就是“好啊”的意思后,问道:谁来读一读,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这时,一名学生很有韵味地展示了他的朗读。她又立即创设情境:谁还想再称赞一下伯牙?又有一名學生激情朗读。
  2.男女生读
  当学生眼前展现出巍峨的泰山、宽广的江河的时候,她要求男女生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这一句,读出泰山的巍峨。女生声音细小,就读“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一句,这样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那宽广的“江河”,呼应着上边的泰山。
  3.师生对读
  学生的深情感悟到了知音情深,钟子期不仅仅懂伯牙的琴声,更懂得他的心声。这时,老师和学生配合着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读伯牙的句子,一个读子期的句子。一边读完后交换角色再对读。这样的朗读,让我们仿佛看到伯牙和子期是何等幸福!何等默契!何等的和谐!
  4.想象朗读
  创设情境:传说这一次的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再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独自想象,然后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学生自然就读出了伯牙悲怆的内心。
  课堂结束时,她这样说道:同学们,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从此,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着它!今天,就在这节课上,我们六(1)班的孩子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播放《高山流水》的乐曲,在音乐生中学生再次激情诵读课文。   王校长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她引导学生的读让人荡气回肠,让人去情入境,这就是“语文味”了。当然了,不同的篇章有不同的意境,抒发不同的情感,那自然就散发出不同的味儿。其实无论什么类型的课,朗读一定要做到目标明确具体,朗读一定要灵活灵现,朗读一定要过程合理有层次,这样的语文课才会香味四溢。
  二、细细咀嚼品出“语文味”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能力,是阅读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关键在于品词析句。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关键在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笔者摸索实践出一些常用的品词析句方法。
  从读写的角度看,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所有课文都是经过许多专家鉴赏、甄别过的。可以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阅读、习作的文本典范。从教学的角度看,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1.对比品析
  在比较中的品词赏句是我们常做的一个方法,因为学生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中,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语文味才能得以体现。如教《泊船瓜洲》,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引导他们赏析诗句时,我问学生: “这首诗里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句诗中,这个‘绿’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说:“可以换成‘到、吹、过、来、刮、入、满……’”我问:“ 为什么诗人不用这些字,而用‘绿’字?”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那些词只写出风的动态而已,没有写出江南的生机和美。而‘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也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美景的思恋。
  2.表演品味
  不少词句尤其是对动词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做做动作,直观的演示,形象的表演有助于理解意思。
  【教学片断】
  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二年级《雷雨》)
  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学生注意力马上被吸引看着图片中的乌云。
  师:怎么样是“压”呢?谁给大家表演一下什么是压?
  生:就是像这样压下去(生用手轻轻地压一下桌面)。
  生:是这样重一点的压下去(生用手重重地压一下桌面)。
  生:是重重的压。
  生:是这样扑过去(生整个身体扑在了桌面上)。
  师:哪个同学表演得最像?
  生:扑过去。
  师:对呀,乌云这样压下来感觉怎么样?
  生:很闷热。
  生:透不过气来。
  ……  ……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教师先创设图片情境,再让学生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表现“压”字,理解了“压”后,学生似乎置身于一大片黑沉沉的乌云之下,闷热、透不过气的感觉马上就有了。
  3.换词品味
  “换词”就是引导学生把要细细理解品味的词语换成别的词语试一试,品一品,通过换词前后的对比,进而深入品味词句妙处。
  【教学片断】
  理解句子: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六年级《老人与海海鸥》)
  师:这的确是一处最让我们感动的句子。听老师读,找找这段话中描写海鸥动作的哪个字重复出现两次?(扑)
  生:是“扑”字。
  师:现在,请你把“扑”换成别的字,谁来试一试。
  生:可以换成“飞”字……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飞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飞得那样近……
  师:“飞”和“扑”哪一个好,好在哪里?
  生:“扑”字用得好,感觉很迅猛,有力量。
  生:“扑”比“飞”的速度更快,可以感觉到海鸥的心情更急切。
  生:“扑”字用在这里更加说明海鸥伤心欲绝的程度深。
  师:这一扑,扑得非常急切,那是不忍。这一扑,扑的非常迅猛,那是难舍。让我们再来读这段话。
  这一重点句子的品析采用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扑”,通过换词语“飞”,在关键字词的比照和辨析中,让学生深切体会海鸥的内心。这里不管是作者把海鸥当成了人,还是此时的海鸥就是有与人一样的情感表现,学生领悟到了,朗读也就到位,同时也体会出作者用词表达之准确。通过反复的嚼词析句,浓浓的语文味自然就会荡漾在学生心中了。
  三、展开翅膀绽放“语文味”
  想像是创造的翅膀,创造是以想像为基础的,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创造潜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各种契机,促使学生开启思维之窗,发挥丰富的想像力,让想像之花争相绽放。
  事实证明,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展开非凡的想像,他们的思维便会绚丽多彩,散发出创新的光芒。
  【片段呈现】
  [課文内容]:黄莺说:“小鹿,我见过你家那些红玫瑰,可好看了!看着那些花,我就想唱歌。”微风说:“小鹿,我闻过你家的玫瑰花,可香了!我带着它的香味吹过森林,大伙儿都夸我是‘玫瑰香风’呢!”(选自课文《小鹿的玫瑰花》)
  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小鹿的玫瑰花很香,很美丽,非常好看。小动物们都在赞美小鹿的玫瑰花……   师:既然我们前面想像有很多小伙伴都看到过小鹿的玫瑰花,那么,还会有谁来赞美小鹿的玫瑰花呢?它们又是怎么赞美的呢?
  生1:小松鼠说:“小鹿,你家的玫瑰花可红了,真好看!我每天都来看呢。”
  生2:小猴说:“小鹿,我看了你家的玫瑰,真的好喜欢,还想摘下一朵送给妈妈,插在花瓶里一定会很美的。”
  生3:小狗说:“小鹿,我很喜欢你种的玫瑰花,等到了秋天你能不能给我一些玫瑰花的种子,我明年也想和你一样种一大丛的玫瑰。”
  生4:小蜜蜂说:“小鹿,我真要谢谢你种的玫瑰花呢。因为我在玫瑰花里找到了很多很多甜甜的花蜜,带回家后,我的朋友们都夸我呢。”
  生5:蝴蝶说:“小鹿,你家的玫瑰花可真美,我一来到这里就想跳舞,大家都称赞我的舞姿越来越美啦!”
  生6:小孔雀说:“小鹿,你种的玫瑰可真漂亮啊,每次经过这儿,我都忍不住要展开尾巴和它比美呢!”
  生7:大树公公说:“小鹿,你种的玫瑰花可真香啊,我天天住在它们的旁边真幸福哦!你看,我的宝贝们闻着花香,正做着又香又甜的梦呢!”
  ……
  从学生一系列的想像说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已经把自己平时的一些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进行了结合,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而学生们的一个个奇思妙想让大家兴奋不已,越说劲头越足,小鹿也被大家的话语所感动,不再伤心、难过,也不再遗憾,因为它的心里已经被快乐和幸福塞得满满的。虽然自己没有亲眼看到玫瑰开花的样子,没有真正闻到玫瑰的香气,但是现在的它已经知道得太多太多,原来自己种的玫瑰花竟为这么多人带来了快乐和幸福,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这也是故事所蕴含的美化环境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通过孩子们大胆地想像,通过孩子们与文本的对话,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孩子们那一颗颗纯真的心灵,想像也让我们学会了关爱他人,把自己的快乐与他人一起分享的道理。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丰富的想象,文本的内涵在想象中被充分挖掘出来,浓浓的语文味也在想象中展现出来。
  四、妙笔生花写出“语文味”
  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往往过多注重学生阅读和说话的训练,认为读得响亮、说得流畅,语文教学目标就达成了,可细细想来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那就是写的训练。那如何把读和写不露痕迹地融合在一起,让语文味从学生的笔尖流淌出来呢?笔者认为,随堂小练笔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教材,捕捉练笔的恰当时机,燃点学生的激情,诱发创作的欲望,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达到水到渠成的境界。例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
  这是一篇拟人色彩浓厚的课文。从文章的题目到文章的内容无处不见拟人的踪迹。于是在贯穿课堂的教学中,我和孩子们一直将蟋蟀视作了身边的朋友、一位伟大的工程师。因为文章语言生动,蟋蟀又是学生喜欢的动物,因此他们学得饶有兴趣。借此我趁热打铁,课堂的结束部分,我让学生作为一名房地产销售经理,你将如何来宣传蟋蟀的住宅?看谁能说动买家,将如此伟大的住宅销售出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正儿八经地写起了广告语。学生的广告词紧扣课文的内容,有的言简意赅,有的洋洋洒洒,有的趣味横生……
  学生1:
  蟋蟀的住宅广告词
  亲爱的蟋蟀朋友们,大家好!你们想要一个蟋蟀建造的住宅吗?可别小看这住宅哦!这宅子选址很好,屋内墙壁很光滑,客厅宽敞、干燥、卫生,保证让你喜欢,怎么样?那就赶快拨打电话13735418762吧!
  学生2:
  蟋蟀的住宅广告词
  蟋蟀豪华住宅开盘咯!各位,走过路过别错过,请进来看看,我们的住宅就在堤岸上,排水优良,阳光充足。洞口掩映在青草中,宅子整洁又简朴,干净又卫生,墙壁光滑又漂亮!一流的工程师、五星级的家园,包你满意,快来吧,蟋蟀的住宅欢迎你!联系电话:16899168。
  学生3:
  蟋蟀的住宅广告词
  各位!各位!请看,这是蟋蟀豪宅,昆虫国王蟋蟀的精心杰作。东南方向,门口平坦,有平台,出入方便,环境优雅;屋内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蟋蟀住宅给你一个温暖的家,五星级的享受,赶快拿起你的电话订购吧:13939393999。
  我觉得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重新表达,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和深度,又創造了语言运用的训练机会,强化了语言训练的力度。这种随机进行的小练笔,与理解运用相得益彰,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学生认为没有内容可写,一直是写的训练的一个难点。这种小练笔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突破了难点。小练笔的随机进行,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中写的密度,从而也极大提高了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而且,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线上,保证了教学主线的统一性,教学过程的流畅性,情感氛围的和谐性,体现语言教学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统一。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紧紧抓住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能精心选择语文学科该教的内容,增添语文课堂的韵味;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情感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学、文化积淀,富有创造力地设计出巧妙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有“语文味”。唯有如此,才有助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发展,才能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思这些浓郁的语文芬香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新起点》《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16日
  3、崔峦:《增强创新意识,推进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1999.11
  4、秦建新:《个性化与语文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