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境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对于现代课堂教学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被强调和重视,但是在真正的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不能真正地转化为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和情感体验去设计教学。这时候就需要设计教学情境来辅助教師转换身份,教学情境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角色去展开、导入、设计课堂情境教学,让课堂摆脱说教模式,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情境体验;课堂教学;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19-0058-02
  主体性是学生的内在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后天赋予的。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身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够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这是因为,恐惧心会麻痹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动: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一个学生在正常的状态下能够完全正确地回答问题,而在恐惧的状态下就会惊慌失措,变得愚笨。即使他脑子里有这些知识,他也可能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或者说得颠三倒四。
  郭沫若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关心和尊重学生,实行教学民主,建立伙伴合作型的师生关系,以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必要途径之一……”
  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知要想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必须真正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是被动的听,不是教师倾诉、训诫的对象。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发挥都应该以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性、积极性为主旨。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反馈,真正得到学生内心深处的认同感。
  记得在一次省级优质课课堂教学评选活动中,参赛的多位教师都十分努力地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多才多艺:有的字斟句酌,侃侃而谈;有的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件、视频;有的教师还亲自录制了相关视频,设计了“一案到底”的教学流程……但多数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角色的表演上,只是把学生当成了配合教师表演的工具。课堂教学表面上红红火火,十分热烈,但真正的教学效果却落不到实处,教育教学偏离了教育主旨,学生的主体地位成了一句空话。
  仅有极少数的授课教师真正从学生角度去考虑教学设计,记忆最深的是淄博市的一位教师,他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角色展开:导入环节,教师选取了学生这一年龄段感兴趣的话题设置悬念引入课题(当时的热播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导入后,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自愿选择,把全班学生划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活动小组,要求每组学生着重体验自己选择的那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和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学生立刻跃跃欲试,迫切等着教师设计的故事情境的出现。教师设计了和学生年龄段相近的四个角色的多种活动场景,其实是和本课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紧密相连的一些现实情境。教师通过设置的生活场景帮助四组学生迅速融入自己选取的角色中,实现“想角色之所想,说角色之所说。”通过激烈的接近真实的情境对话和角色融入,师生和谐演绎,故事步步深入……这样的师生互动,教师充分展现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深入自己的角色,真正把课堂教学活动带入情境中,实现了教学的情境化、情境的生活化,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感悟、思索生活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并根据自己的认知作出相应的决定。学生虽是体验某一角色,但事实上是把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教师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步步引入、环环相扣,帮助学生感悟生活、思索人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把教育教学的目的水到渠成地展现出来,从而避免了空洞说教和逼问式的道德绑架。学生直到临近下课还激烈争执、讨论……
  细想这节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课,最精髓之处是教师真正站到学生角度去考虑问题,触摸现实社会。师生共同演绎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在情境中,学生感觉教师不是在居高临下地说教。课堂上,学生的所有“反应”都是现实生成的,整节课都是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的感同身受。很多课堂问题都是即时生成的而非教师事先预设。就连听课的教师也不知不觉地参与进课堂场景的冲突中,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大家还沉浸其中……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味学生的内心感受和苦乐酸甜,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和情感体验去设计教学情境,学生才会放下戒备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师生之间才会形成融洽、民主的关系,学生和教师拉近距离,产生共鸣,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
  唯有如此,教育教学才会水到渠成,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杨心源.情景设计提升案例教学课堂效果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22-123.
  [2]高秀艳,胡金扣.情景教学法的使用及对学生思维模式培养作用探析——以数据结构课程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7):158.
  [3]涂曼妮.课堂有效性案例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3(14):272-273.
  [4]崔孝强.浅析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情境[J].文教资料,2008(34).
  [5]马建义.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1(7).
  [6]唐兆华.巧设教学情境 实施有效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7]叶幼环.通过情境创设展示亮丽风景[J].文学教育,2011(4).
  作者简介:张建红(1973—),女,山东东营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36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