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记叙文是初中生需要掌握的文体之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探索有效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好记叙文的方法。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摒除应试教育的思想,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的态度,让学生从生活这一源头积累丰富的素材;其次,以教材中的写作专题为依据,教授学生写好记叙文的技巧;第三,将教师“一人评”变为教师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同时,还要注重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教学策略
  记叙文写作指把经历一段时间的“事”化为语言文字,以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为主的文体,大致可分为写人记叙文和记事记叙文两大类。写人记叙文重在写人,突出人物的特点;记事记叙文重在记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在对能力要求方面,写人记叙文与记事记叙文有所不同。前者要求学生掌握并擅长运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描写手法,后者要求学生掌握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一定的叙述顺序(顺序、倒叙、插叙)。按道理说,记叙文作为学生最早接触的文体,学生虽不能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但至少能运用得得心应手才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笔者在总结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要求、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师方面
  在初中语文记叙文教学中,处于教学主导地位的教师,应试教学倾向较为严重,强调对学生写作技巧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除此之外,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机械化的写作技巧训练,甚至总结出一些“万能”模板,让学生生搬硬套。有些教师仍不明所以地发出感叹:“为什么我这么拼命地教,学生写出来的作文还是‘不忍卒读’?”“语言的发生本是为着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者要鸣出内心的感兴。如果既不是表白,又无关感兴,那就不必鼓动唇舌了。”从这句话可看出,教师罔顾学生的真实感受和实际情况,学生写出假、大、空的记叙文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2. 学生方面
  首先是心理方面,绝大部分的学生对写作提不起兴趣,害怕写作、厌恶写作。“写作”二字仿佛是一个恶魔,让学生避之不及。其次是学生作品呈现出来的问题,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人物描写千人一面、缺乏新意,过于模板化或平铺直叙,缺乏真挚感情的抒发。
  二、有效提高初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教学质量的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记叙文很多时候是为了传达感情、分享体验,那么,真情实感便是一篇记叙文的灵魂。真情实感从何而来?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书中给出了回答:“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为此,教师可在写作教学中穿插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感受人生百态,丰富自己的情感。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学生在“源头”中积累了足够多的“水流”,自然会产生“喷发”的欲望。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犹如涓涓细流,能滋润读者的心,能触动读者的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二)以写作专题为基点,教授写作技巧,争取一课一得
  当学生能够积极关注生活,便能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这样,学生是否就可以轻松地写出一篇好的记叙文呢?叶圣陶先生说:“我们平时有这么一种经验:有时觉得神思忽来,情意满腔,自以为这是值得写而且欢喜写的材料了。于是匆匆落笔,希望享受成功的喜悦。孰知成篇以后,却觉这篇文字并不就是我所要写的材料,先前的材料要胜过这成篇的文字百倍呢。”这到底是为什么?一篇记叙文的诞生大致要经过立意、选材、构思、表达、修改这几个步骤,素材的积累只是其中一个步骤,我们还需要从丰富的材料中挑选出对自己的文章有用的,要思考怎么行文、怎么表达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效果。也就是说,写好记叙文,学生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部编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将相关的写作技巧分散在各个单元的写作主题中。关于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主要被安排在七年级(上、下册)的各个写作主题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逐渐掌握教材中涉及的记叙文写作技巧,争取让学生能够“一课一得”,避免因教学内容繁杂而让学生吃不消。例如,部编本的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写人要抓住特点”。显然,这一单元的写作主题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写好“写人记叙文”的文章。这一写作主题主要涉及的写作技巧有:首先要细心观察,抓住人物主要特点进行描写;观察完之后,可利用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等描写方法展开具体的描写。教师可围绕“写作实践”中的片段写作(为同学画肖像)开展活动——“你说我猜”。指名一个学生口述某位同学的外貌,其他学生根据该学生的描述猜测其说的是哪一位学生,这样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进行整篇写作的热身,还能让学生了解到外貌描写要突出人物的特征,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这样,写出来的人物的辨别性才强。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
  1. 评价主体多元化
  教师为了批改作文往往焦头烂额,因为相对于其他书面作业,批改一篇文章需要花费教师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不妨针对每一次写作实践,制作一个“写作评价量表”,让学生依据评价量表对自己、对同学的作文进行初次评价。如,某次的习作实践主要是训练学生掌握“外貌描写”,则可以制作这样一个评价量表(见下表)。教师则在学生的初次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评价。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能让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工作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的“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的教学建议。另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文进行二次修改的意识,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改”。只有结合教师、同学的评价对初次作文进行修改,才能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2. 评价方式多样化
  大部分教师只采用终结性评价的评价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习作,往往给学生打了一个分数就结束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收到教师的反馈后,往往只关注自己得了多少分,不会主动地进行反思、改进。《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提到:“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终结性评价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为此,教师要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更注重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为每个学生设置一个“写作记录袋”,把学生的每次写作情况详细地记录到“写作记录袋”里,这样,教师可根据“写作记录袋”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存在的不足,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而学生也能根据“写作记录袋”发现自己薄弱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
  写作教学之路漫长而艰辛,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段凯东.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改革刍议[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5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