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89-01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中心工作,其在课堂教学中实际占去的课时达整个语文教学的一半以上。但遗憾的是,阅读教学在实践中一直是事倍功半,难见成效。而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围绕阅读目标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能力的阅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本文将重点分析探究性阅读在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行性及现实基础。
一、语文学科特点为实施探究性阅读提供了较大的可能性
语文学科知识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这就为探究性阅读教学铺设了向其他学科渗透的跳板,搭建了能力发展的桥梁。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从阅读形式来说,可以从文学角度和文字角度研究它,也可以从文化角度和文章角度研究它。这样,小到一个词、一句话,大到一篇文章、一本书,再高明的解读都无法一步到底。在阅读内容方面,有历史的、地理的、也有军事的、艺术的,还有哲学和科技、自然方面的,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阅读中产生相关性联想,找到多个探究课题。比如阅读《史记》中的部分篇章,就可以联想到“古代的战争”、“隐士与侠客”、“古代的外交”、“演说的艺术”等探究专题,这进行的是横向拓展式联想。阅读鲁迅的作品,可以提炼出“鲁迅的语言风格”、“鲁迅的写人艺术”、“鲁迅笔下的女性”、“鲁迅笔下的读书人”、“鲁迅运用标点符号的艺术匠心”等专题,这进行的是纵向延伸联想。语文知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决定了探究的广阔性和无限性。语文学科知识还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又为探究性阅读教学提供了探究的多维空间,留下了深入钻研的余地。所谓一千個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高中语文课程适合开展探究性阅读
高中语文课程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本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素养”的具体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已明确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但还只是视之为一种“学习方式”。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将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视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既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兴趣,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良好习惯,还要使高中生掌握探究的方法,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特别是要发展创造性探究活动所必备的一系列思维品质,即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对学生发展更具有关键意义。而且,现在的考试(包括高考)重点考查的不再是学生对某些课文的理解,而是要考察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一般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探究只是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鉴赏水平才是真正的目的。现在我们不应再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某一篇课文的理解上,如让学生理解并记住某篇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精彩句段分析等等,而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上。
高中语文新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建构“阅读与鉴赏”与“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组成“必修一”至“必修五”五个模块。选修课设计五个系列,即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在这五个系列下,可以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而设计若干模块,开设选修课。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对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都要高于必修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有疑敢问,有疑善问,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学习阅读、鉴赏、探究、表达、交流的多种方法,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1]正如课标总目标所指出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因此,高中语文新课程为开展探究性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内容和实施沃土。
三、高中学生具备了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高中生身心发展己趋于成熟,他们认知结构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辨证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有了很大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较为成熟,虽然在深度、科学性上还不如成人,但已远远高于初中生、小学生。如在语文学习中,高中生的创造力表现在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中的变通性和独创性,他们能创造性地学习,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听讲时能提出不同看法,讨论时能说出新颖、独特的见解。
而且,高中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身心发展渐趋于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2]因此,“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探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目标。”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理解,阅读的本质就是“一种以理解和创造为旨归的探究活动,即读者通过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来自主理解探究文章内容,创造作品意义。”[4]因此,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其本质就是一种探究性教学,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并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方智范.高中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教学实施的若千问题明[J].语文建设,2006,(1):51~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4~15.
[4]曹明海.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6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