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润情以评促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能够健康、安全地生活,在生活中学会各种基本的知识、技能。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要深入浅出、层层递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什么,怎么做,活动的开展要多样性,实效性、生活性,培养孩子综合能力。个人认为学科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评析、感悟,践行道德践行法律,提高能力,体验“做人”的幸福,获得健康主动和谐发展。接着,本人围绕在学科中如何评价,从“课前初评”“课中细评”“课后延评”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初浅做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知识技能;评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74-02
一、未成曲先有情——课前初评
1.课前观察——口头评。
《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教学评价,需要教师抓源头、抓过程、抓及时调控,把教学中的问题矫正于始发时期。如在学习《别伤着自己》一主题前,教师引领学生“课前观察”(看一看):观察同学们的课间活动。教师利用课前三分钟引导学生评一评:在学校生活中哪些行为与表现容易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学生们畅所欲言,师生共同归纳几种常见的行为:(1)课间猛跑;(2)踢球不注意;(3)上下楼梯奔跑;(4)教室里追跑等。接着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否曾经因为不小心而受伤?”“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受的伤?”“受伤的经过是怎样的?”“当时自己有什么感觉?”学生们在小组内自由评析。紧接着,教师请几个学生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相关经历,进行了经验交流。课前观察口头评,教师坚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有效,以充分开发学生主体作用和潜在能力,积极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2.情境再现——合作评。
教材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设计的内容与问题中产生一定的体验共鸣和思想冲突,鼓励学生开放自我,展现自己真实的矛盾、困惑与情感,通过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探索行动策略,促进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润情细无声——课中细评
1.延续性评价。
“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都是学习,它们的学习是有机地融整在一起的,这种综合要求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部投入。如学习《别伤着自己》一课时,在学生们经过课前评析的基础上,教师顺势提供情境“当自己受到意外伤害时,家人……”鼓励学生创设多种情景模拟表演,组织学生有有针对性地延续评析如何做:(1)乘车时(车上车下)……(2)课间活动时……(3)看见剪刀放在沙发上……(4)插电源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情境中的小伙伴提供帮助,学生也在观察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受伤后一定要告诉家长或长辈”、“要学会自我保护”。在模拟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评、互评,了解受伤后,如何处理简单的意外伤害情况,并尝试总结意外伤害对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痛苦和烦恼,评析导致意外伤害的原因,在延续性评价中进一步发展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
2.鼓励性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因此,学生都希望被赏识,没有人不喜欢听好话。作为教师,我们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本人认为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特别是在教学中不要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你有敏锐的观察力”、“你的观点很独到”、“喜欢你有条理地表达”、“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喜欢善良诚信的你哦”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喜欢听到你有思考的回答”“相信你一定能行”等激励性语言,使学生不感到难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在鼓励性评价中让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实效性评价。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常因马虎而抄错题、漏题、算错数。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因马马虎虎而做错事、耽误事。他们年龄小,能力有限,缺乏责任心,没有系统的克服不良习惯的方法,没有形成学习和做事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三、涓涓细流长——课后延评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是“做人”。教育家顾明远认为,让学生真正梳理做人的品德,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怎么做人。鼓励学生多交往,让他们在遇到矛盾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人际关系和体验如何做人。如《快乐地分享》立足学生实际,让孩子易于接受。紧紧围绕“快乐共分享”展开教学,通过“课前测”铺陈借以引出分享的类别,引导学生评定“分享”大致分为“精神分享”与“物质分享”;“阅读分享、情绪分享”是属于“精神分享”;把自己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送给(或借给)别人,属于“物质分享”。
接着,通过现场情境模拟吸引学生眼球,然后让学生入情入境,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对于分享类别更为广阔的思考。学生发言时,重视引导学生及时评价,能大胆表达表露自己的真实行为,引发学生充分体验分享道德体验,提升评判道德素养。紧接着,利用“学校亲交会”的平台资源,鼓励学生间互相分享自己的图书,积极参加班级“悦游书海”每一期的“亲子閱读活动”,引导学生评定阅读的益处: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等,激发更多学生主动阅读,与家长分享阅读的快乐,共同体验阅读分享的乐趣。通过家校互动活动,学生课后延评的能力正逐步提升。
总之,教学即人学,教师教书育人的核心,重在育人,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灵的陶冶,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学科教学评价,无论是“未成曲先有情——课前评”,还是“润情细无声——课中评”;或是“涓涓细流长——课后评”,都是引入德育教学资源,寻求生活智慧,让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体验、辨析、认知、感悟,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活动的开展要多样性,不要局限孩子的想象力,充分开发学生主体作用和潜在能力,积极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期能达成“以评润情 以评促德”。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2]教育研究期刊《人民教育》11-1199/G4 以“评”提高小学音乐实效,2016.02.1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69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