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质量实时监督体系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夏喜连 温毅波

  [摘           要]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领域也迎来了重大的突破与转变。在传统的评教系统中,师生之间无法开展全面有效的实时互动,因此给监督工作的推进带来了一定的阻碍。而依托于信息技术的实时监督体系能够有效地改善这一状况,促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关    键   词]  “互联网+”;课堂教学;实时监督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2-0178-02
   教学质量是学校和教育的生命所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是教师成长、学生成才、家长认可、社会满意的见证,同时更是每位教师工作的使命所在。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以及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也经历了一个发展与完善的过程[1]。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以及探索,并由此开始推行各类举措。比如“两个转变、四个全面、一个报告”要求校方以及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评价与管理理念,围绕着评价对象、过程、指标等内容来全方位地进行探讨,最终得出教学成效分析报告。这种方式能够帮助一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而督促教师进行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完善。而王薇则指出,课堂评价只是一种提升教学成效的工具,应该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渗透也推动了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的产生,比如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微课课堂、翻转课堂等。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如何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构建课程监督体系,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探究的课题。
   二、现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
   在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中,各校采取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主要包含着以下几种:(1)强化校内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课堂管理,严格规范教师以及学生双方的日常工作以及学习状态。(2)强化课堂教学管理。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根据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来设置教学方略,明确教学目标。(3)构建出有效的奖惩机制以及明确的责任机制,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4)落实监督工作,全面观测一线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5)鼓励学生以及其他教师实施教学评价。(6)推进“师徒”模式,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7)改革考核方式。(8)举办教学竞赛。以上所有评价策略都是各校所采取的传统的教学评价策略,虽然它们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互联网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发展需求。
   在“互联网+”的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思想观念越更多元化,学生本身的个性化特征也越发显著。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也应当相继发生转变,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状态,考核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情况。
   (二)现阶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的缺陷
   虽然目前的大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采用信息系统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校方针对所有类型的科目都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完全忽略了不同科目教学本身所存在的差异化以及学校的实际发展状况。其次,为了保障参与教学活动的所有学生都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校方对课程评价的权限进行了严格设置,部分学校甚至出现了若不开展评价则无法查看该科成绩的情况,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内心产生一定的抗拒心理,从而无法真实反映出该科目的实际教学情况。
   与此同时,截至2018年12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达59.6%,网民数量急剧增长[2]。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大众的日常生活与网络技术建立起了紧密联系,并对教育教学领域作出了重要影响。学生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教学,开展学习活动。但是如何对其实施评价和监督,是现阶段互联网学习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认为自己才是被评价的对象,没有树立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参与意识,使其参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教师不能通过直接的评价来掌握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外,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也常常是将目光置于监督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没有因此来督促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其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实时课堂评教体系的建立
   (一)分类指导原则
   不同科目具备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标准,教师所需要采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也各不相同。
   比如在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科目内,语文教师需要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积累以及培育学生的德育素养。
   而在数学科目中,教师则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以及数学计算能力,以最终促使学生能够冷静、准确地看待问题,从多个不同的视角来探索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体育类型的科目中,教师需要培育学生体育锻炼的实践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运动技巧,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促使学生维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在美育类型的科目中,教师则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之中或者不同类别的美术作品之中发现美,感知不同事物中所蕴含的美的意义,并最终通过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认知来进行美的创造。
   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校方、教师以及学生自身都需要明确了解课程授课的目标。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不同科目的不同特征以及不同要求来制定课程评价的指标。而学生则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客观评价。总而言之,课程质量评价指标的设置绝对不能千篇一律,采取统一的标准。而是需要立足实际,考慮不同办学层次、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从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以符合各个学科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调研论证,构建科学课程评价体系
   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遵循以下的流程。
   1.参照大量同一层级的其他学校的课程评价系统,全面把握本校实际教学情况,构建出大致的评价框架。
   2.问卷调查指标数据。收集各管理部门、教务部门、督导、企业专家、任课老师、学生等的意见及建议,收集大家关注的、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指标数据,并依据重要性设立不同权重,修订初步指标体系,完成首轮指标体系的构建[3]。
   3.将上一环节中所制定出的指标体系交由校内各个部门进行审阅,从而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教学状况进行修正。各部门需从各个不同的方面来提出相应的指导修改观点,再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研讨活动,进行反复调研与修订,最终形成标
  准文件。
   (三)实时监督体系的构建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深入渗透的时代背景下,学生本身的学习状态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为了顺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个人学科素养的个性化发展,课堂质量监督与管理体系的构建也更应该符合个性化教育的要求。监督体系的构建应该包含以下四点内容。
   1.教学方法
   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引入教学评价软件。学生可以在教学互动中利用软件来提升自己的课堂参与度。比如针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可以在软件上进行实时反馈。而教师需要利用适当的时间来查看评价软件中学生的意见或者建议,以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后续的教学方案的调整。
   2.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教学系统来提前分享自己制作完成的课件或者预先准备的学习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登录教学系统来实时查阅以及下载教师所分享的教学资源,以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与此同时,学生还可结合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一定的建议。这种方式能够深化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构建起高效的师生交互渠道,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配合学生的课程参与状态来进行教学。
   3.教学手段
   在能够进行实时交互的课堂监管系统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水平以及兴趣倾向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从而吸引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而学生所使用的各类移动终端也能由此转变为对课堂质量进行实时监督的工具。
   4.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部门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管理,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等;采取视频监督监控学生考试及上课到课率,网上听课巡查等,更好地解决两地办学监督管理难问题,大大提高部门管理工作的效率。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监督体系的构建,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两个课堂主要参与者的积极性,在督促教师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还要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努力形成“督教—督学—督管”相结合的课程教育监督体系的构建,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只能发挥一部分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的参与主体,更要在教师指导下,依托互联网技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学习任务等进行全面的观察,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为学校的管理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方式。
   四、结语
   总而言之,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质量实时监督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级学校需要明确自身的教育建设目标,全面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综合学校内部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专业科目教师的意见,转变传统的监督评价理念,打造出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从而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教学与学习积极性,最终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宏.高等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1):120-123.
   [2]侯云合.民办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J].智库时代,2019(5):117-119.
   [3]谭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8):58.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0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