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合作学习方法在中职数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翁志锋

  [摘           要]  鉴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弊端,及其引发的一系列教学问题。中职数学教育方面提出要大力开展教育改革活动,推广“合作教学”这一创新型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围绕合作教学在中职数学课堂上的应用这一话题,对四种合作教学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
  [关    键   词]  合作教学;中职数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092-02
   本文所讨论的合作教学法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师师合作、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对外合作。围绕这四部分内容,在下文作详细阐述,希望能给广大师生带来帮助。
   一、师师合作
   师师合作,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这就要求各个中职学校在对每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上都要成立数学课题教研组。教研组由各年级的教研组长牵头,各个班级的数学授课教师参与。成立教研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数学教学力量集中起来,以确保中职数学教学课前备课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各年级教研组的课前备课会议必须要讨论以下几点内容。
   (一)确立教学目标
   教研组需要预先拟定数学教学大纲来确定具体的数学教学目标。一般来说,教研组要提前一周召开数学教学教研组会议,对本周的数学教学的课堂效果以及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予以反馈,并确立下周的数学教学目标。值得注意的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包括阶段性的大目标,也要包括细化到每一节课的小目标。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构处理,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有助于中职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教学进度的合理掌控。
   (二)制定教学计划
   数学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围绕数学教学目标展开的。教学计划要在确立的教学目标之下做更为详细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式子、图形等。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整。
   (三)讨论教学问题
   各年级的数学教研组会议还要把讨论教学问题作为会议的重点讨论内容,这样有助于把问题集中起来处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问题高效及时地解决。对不同教学班级存在的差异性问题,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以函数的教学为例,函数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点知识。函数知识在中职数学很多领域都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数学教研组对函数这部分内容务必要重点对待。函数部分的教学阶段性目标可以按照下列模式制定出来,函数概念包括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函数的表示方法包括列表法、解析式法、图像法;函数的性质包括单调性、奇偶性;函数的分类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常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三角函数(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函数的应用包括函数在方程上的应用、利用函数解决最值问题、利用函数解决不等关系问题。
   二、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的关键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法来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问题导学法需要数学教师在预习环节事先留给学生几个问题,以此来推进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环节。例如,在讲解幂函数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了一次函数(y=kx+b,k不为0)和二次函数,结合学生的这一学习状况,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幂函数之间的特殊与一般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引入更高次数的幂函数的概念、表达形式、性质等的学习。在预习环节,教师也可以借助于设计导学案来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包括六个方面:问题导引,自主探究、知识结构、巩固训练、强化提升、课后反馈。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后反馈这一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写上本节课的收获与心得,以及对课堂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提出个人的建议与意见。教师在课后把导学案收集起来,做好课堂反馈工作。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也可以利用角色互换增进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作为知识的讲授者,教师则作为聆听者和指导者。在学生上台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在预习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疑点要及时地予以解答,帮助学生排忧解惑。除此之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的设计,让师生合作这种数学学习模式更高质量地服务于中职数学教学,从而真正地实现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师生之间的教学合作不仅仅只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合作,还可以体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外实践环节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数学学科竞赛等。通过这种课外活动中的师生交流,也能够很好地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合作与沟通,让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亦师亦友。
   三、生生合作
   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是四种合作形式中最为频繁的。一方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话题比较多;另一方面,二者直接可以优势互补,学生之间的这些共性特征都为彼此间的交流讨论扫除了障碍。如计数原理内容较抽象而成为中职数学“教”与“学”难点,教师不妨将教学内容进行转换,让大部分学生走进题目当中,成为“演员”,成为解决问题的决策者。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能让学生从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得到启发,逐步适应分类、分步计数原理思维方式从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就会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参与交流,不仅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同时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这样的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使每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般来说,教师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安排数学教学环节,以促進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一)分配小组
   教师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安排,给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建议每组人数控制在4人到6人。人数太少学生之间的讨论氛围不够激烈,相互之间的交集太少,不利于课堂交流顺利实施;人数太多,会导致某些同学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而且就教学任务而言,每组不需要分配太多的学生,不然会导致产生小组任务无法满足于人数的状况。
   (二)选择主题
   不同的小组要探究的数学主题不尽相同,每一组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做。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务必要认真听别的小组展示。一方面,是为了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另一方面,方便每个小组展示完毕后,台上台下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仍以函数为例,可以把函数的知识点分成函数的定义、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四部分,这四部分内容可以交给4个组在一节课内完成。
   (三)自主设计
   教师给每个学生分配好任务主题以后,剩下的具体内容要各个小组独立自主地完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数学知识的讲授者,而是转变成了任务的分配者以及学生展示时的倾听者、掌控者,以及课后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者。
   (四)上台展示
   学生根据教师分配的教学主题,结合小组的自主探究,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在台上展示出来,和同学、老师相互分享。
   (五)交流讨论
   每个小组上台展示结束后,要主动接受台下学生的提问与质疑,借助这种形式来查漏补缺,答疑解惑。教师也可以加入这一环节的交流讨论中。
   (六)课后反馈
   教师在课后根据展示情况以及反馈的问题,对教学安排作出评价与调整,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在日常的执教过程中多安排一些合作探究环节。如数学知识竞赛、“数学与生活”主题演讲比赛、数学建模大赛等。借助于这些数学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频率。让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四、对外合作
   对外合作主要是指校际的数学教学活动的协作。不同的学校可以针对各自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经验。通过校际的合作,还有助于各个中职学校的年级组及时发现自己与外校之间的差距,帮助其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各个学校之间可以在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下,多开展数学教学交流会或数学竞赛活动。这些校际的数学学科竞赛也给各个中职学校之间的对外合作提供了一个较好的交流平台。各个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对外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既要学习其他中职学校在数学教学方面做出的优秀成果,也要针对其他学校在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观自身。
   数学被誉为自然科学王冠上的明珠,可见其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培养机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提出要把数学教学目标从原有的数学知识传播上升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换句话说,各中职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知识迁移及运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目标。而合作教学法的提出,正是基于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这一目标,并结合了中职学校学生本身学科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现状提出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褚艳.合作学习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
   [2]陈晓颖.浅谈合作学习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
   [3]罗克新.浅析提高中职生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参与的策略[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4]缪蓉蓉.优化传统数学教学,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单招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7(9).
   [5]钱芳英.合作学习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17(1).
   [6]谢盘明.分析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有效提升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3).
   [7]刘永华.中职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实施策略[J].学园,2018(29).
   [8]张丽波.建构活动教学模式,提升中职数学教学效率[J].知识文库,2019(2).
  ◎編辑 李 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7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