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到“积极”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敏珊
[摘 要] 随着当前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积极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概述,进而探究现阶段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现状,分析当前职业院校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职业院校如何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为提升职业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质量以及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88-02
在素质教育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日益提升,很多职业院校也开展了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课程,然而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在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上還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当前职业院校工作的重点在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而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同时也是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学校及教师需要担负起具体的责任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人格,实现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容
(一)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的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个体的人格层面,主要包括:勇气、创新、理想、宽容、乐观、坚持、智慧等与个人特质有关的美好品德。
(二)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事件所作出的反映,在发生某一事件后个人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导致个人产生积极主观体验的主要因素在于事件的归因,即将消极的归因方式转变为乐观的归因方式。
(三)积极的环境
积极的环境主要表现在具体的社会组织层面,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积极的团队或组织为个人提供优良的资源来促进自身实现积极的发展;(2)个体通过对周围环境变化的感知来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二、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职业院校在我国教育政策的支持下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逐渐开始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就给职业院校构建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大多数职业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一味地模仿、套用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无法得到很好的发挥;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解决学生所出现的问题,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进一步完善,导致急于求成倾向明显,绝大多数的学生体会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价值。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职业院校所开展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专业化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在当前社会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现有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处在迫在眉睫的关键时期。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需要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由于受到传统心理教育理念的束缚,职业院校所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学生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且只针对在心理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开展教育,这种观点会直接导致学生对“问题学生”的观念出现畏惧情绪,即使认识到自身心理存在问题也只会选择隐藏压抑,久而久之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职业院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树立起健康的教育理念,注重对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二)开发并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职业院校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时,需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丰富,重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帮助其建立正确的生活、学习态度,注重全体学生实现健康的发展,激发学生内在的优秀品质,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早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目标,引导学生逐渐养成积极的就业心态。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成长背景加以明确,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间的个性化差异,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正确的心态乐观面对困难,并且引导学生对导致问题产生原因进行归纳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应该局限于课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案例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料。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实现长远的成长与发展。
(三)实施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是职业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对职业院校而言需要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构建符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间存在的个性化差异建立不同标准的评价指标。对心理健康教师而言需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交流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建立和谐的心理课堂,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发挥到最大。另外职业院校心理教师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拓展与创新,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课外教学活动,有意识地在校外开展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职业院校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外,还需要设立相关的心理咨询机制。很多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后,由于受到惧怕情绪的影响会选择隐藏压力,长此以往势必会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学生无法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还是有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之后想要及时解决,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无法涉及学生全部的心理问题,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在校内设立心理咨询室相关的机构,帮助更多学生解决心理存在的问题。另外心理咨询机构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在教师的选择上要以各专业的辅导员或者是心理教育学科的任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有着专业的学习以及丰富的心理辅导经验,为正确指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供保障。在作出具体指导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艺术,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还需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还要选择性格随和、善解人意的学生担任心理辅导员,学生担任辅导员能够使咨询的学生减少心理上的距离感,能够进行平等的、友好的交流。同时,学校可以建立活动小组,在小组中经常组织一定的放松活动,使学生能够在集体中释放压力,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力量和潜能,预防自身的心理问题,也对其他人形成正确的引导。
(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起到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需要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监督,并根据学生的成绩反馈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比较特殊,更加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同于传统的科目,注重教材的研读。因此,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教学评估的时候应从多方面入手,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教师的教学,也与学校的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员等息息相关。学校要建立完整的评估制度和标准,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课程的内容设置、学生的课堂体验等进行综合的检查,学生的成绩仅仅是教学评估的一部分,在其他方面可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询问学生的课堂体验以及教师的心理辅导是否有成效等,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公平的评价,使教师认识到教学环节中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六)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
积极的情绪体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式以及个体心理的成长与发展都与周边的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言范围非常广泛,需要学生具备乐观面对挫折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以及科学处理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历经较为漫长的过程,并且逐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系统化,进而从多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建设组织系统起到了积极的保障作用,其保障的范围主要是以职业院校为主体,并且逐步拓展到学生的家庭以及社会层次。要想实现环境对学生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需要职业院校在学校范围内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学校方面还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存在困难的学生家庭要给予一定的扶持,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社区要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配合,开展心理方面的活动,构建和谐社区。社会上的用人单位在为学生提供实习时也要形成积极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多方力量的融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强有力的保障。
四、结语
心理健康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职业院校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究得知,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树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开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完善高职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打造高职心理安全保障机制、建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评估体系、构建起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能够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逐渐达到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瑞,刘素芳,马国新,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业技术,2017,16(5):43-44.
[2]张秀军,赵丽萍.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建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索[J].职业时空,2017(12):155-156.
[3]徐明胜,许万飞.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实施路径[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6(3):170-171.
[4]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16(2):90-94.
◎编辑 赵瑞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8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