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1+X”证书制度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海涛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当前中职学生入学门槛偏低,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导致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如何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的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    键   词]  中职;会计;证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5-0030-02
   中等职业学校是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当前中职学生入学门槛偏低,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导致中职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从企业和人才市场反馈的人才需求信息来看,就业困难并不是企业和市场缺少岗位,主要原因是许多中职毕业生缺乏实践经验,达不到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尽快上手”的要求,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仍然十分短缺。如何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合格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摆在职教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课题。
   一、中职会计专业改革的背景
   随着国家取消会计从业资格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也被取消。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成为财务工作者新的目标。当前用人单位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需要掌握本岗位最基本的工作技能,还必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能够从事会计核算与会计事务管理工作。要求达到实际运用的能力并基于工作情境培养团队协作、终身学习、沟通反馈等若干重要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即1+X证书试点工作。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中职会计就专业学生的“1+X”证书的要求是指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通过初级职称会计考试。
   二、中职会计专业当前教学现状
   (一)人才培养目标滞后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体系主要分为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三大块。会计专业课程标准设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且具有诚信、合作、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会计、财务管理、涉税管理、审计等岗位业务,熟悉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业务处理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能从事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工作,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能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标准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上大多沿袭传统职业教育的内容,没能充分反映社会生产实际所需要的新科技、新财政、新改革、新制度的发展,特别是没有包融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和课程。学生参加工作后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会计人员难以适应会计职业要求和企业管理要求的主要根源。
   (二)教学内容陈旧
   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多数是传统的修订本,其修订依据不是现代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实际需要,更没有参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要求。相关内容的更新速度与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财税制度的变化明显脱节。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财税要求及动向。
   (三)评价体系落后
   由于当前中职学校学生质量普遍不高,當前中等职业学校所编制的教学文件、教学评价体系没有将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要求作为毕业的必备条件。中职教育最主要的特点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中等职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是笔试。受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重文凭、轻能力的影响,教学评价体系只对文凭负责,而不对能力负责,技能等级证书工作处于无序状态,使毕业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并重的制度没有真正执行。另外,当前财政部门现行的会计职业等级制度中初级会计师资格证书考试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其考试目的是为了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的会计人才评价、选拔和培养机制,促进会计人员系统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自身业务素质。但是通过考试的学生往往又只能单纯应试考试,不具备学科型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职业资格考试知识面窄、内容单一、学科基础差,不能检验会计人员综合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实施
   (一)重制培养目标
   中职学校是培养初中级会计从业人员的专门机构,定位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进行时必须紧紧围绕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职责和要求来进行培养,以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岗位要求,满足企业需要。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的重要岗位,会计人员担负着艰巨的任务,工作要求细致,技术要求严格。为实现“1+X”证书制度,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做到“拉得出,打得响”,学校在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时要考虑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能力,将《职业标准》《初级技能考试大纲》和技能大赛考纲相互融合,建立校内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考核,不达标的学生要进行强化训练,提升技能,否则不予安排实习。
   (二)重构课程体系
   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这种设计不是简单地增加技能等级考试的科目,而是需要将国家职业标准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以及技能大赛考纲的内容,融入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之中,真正实现“1+X”证书制度。    在课程設计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结合学生职业需求,中职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分三个模块,即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模块、毕业证书模块、技能大赛模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课程设计模块,不但能解决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组合,还能增强教学安排的弹性,有效应对劳动市场的变化与职业岗位技能变迁。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结构体系应当针对某个专业或专门化方向,实现核心课程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模块的有机组合。其中,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模块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毕业证书模块和技能比赛模块课程则是灵活多变,能应对市场竞争与企业需求。整个课程结构体系由于核心课程的内在科学性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课程的多种选择性而具有充分的弹性,由此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学生通过在校学习能够取得会计技能等级和毕业证,在技能比赛中能够取得好成绩,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岗位。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重新构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根据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要求,要设置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课程;参照中职会计技能大赛的相关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点钞、手工记账、珠算等专业技能,相应要设置企业财务会计、会计模拟实习、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相关课程;根据中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要求毕业生具备相应的岗位技能,则要开设会计电算化实训、企业会计综合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等课程。改变课程体系可解决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试行为,不能为取得证书而应付考试,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同时也可解决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中存在的理论系统性不强、学科完整性不足以及实践不充分等问题。这种课程体系设计进一步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岗位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特点,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变为可能和可行。
   (三)重建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体现职业特色,做到课程评价方式与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有效融通,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的考核可以兼容技能等级考试的要求,融入会计基本技能,把理论教学与技能大赛教学有机结合,相互有效融通。联合财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校共同开发出有实用价值的职业技能的标准,培训的方法,满足学校职业培训与考核的需求。考核将原有的终结考核转为阶段评价。可以采用分阶段、分模块的评价模式,让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业之中。从而打破传统的应试模式。全面实行过程的考核和综合的考核,采用各种评价方式,可以是技能理论的测试,通过专题的报告,实际操作能力检验以及口头阐述等。着重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时建立与专业培养的目标、职业的标准相匹配的职业技能考核制度,评价融通体系的构建模式,从而满足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艾.会计专业岗课证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33).
   [2]胡晓玲.会计实训一体化教学改革方法分析[J].知识经济,2016(12).
   [3]魏宁.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新课程学习(下),2014(8).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590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