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疏导,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万袁
【摘要】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近些年教育界比较突出的问题,它潜伏在大、中、小学生当中,尤其是我们中职生,比较突出。每年我们总会听到一些关于心理问题的极端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在高考、中考之后的这段时间。作为班主任,如果发现班上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如何关注这类学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心理 心理健康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48-0221-01
心理问题是近些年教育界比较突出的问题,它潜伏在大、中、小学生当中,尤其是我们中职生,比较突出。每年我们总会听到一些关于心理问题的极端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在高考、中考之后的这段时间。自带班后,我对这方面的关注比较多,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班上的两个事例。
我们16技5班有个与众不同的女生——潘同学,她是一位住宿生,别的同学都三五成群,结伴而行,充满了欢声笑语,只有她一个人愁眉苦脸,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出她有很多心事,但她从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分享。
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孩子总是独来独往。从高一入学没多久,她同寝室的寝室长和室友向我反映,说潘同学的行为很古怪:每天军训完了回寝室,她不洗澡、不换衣服就睡觉,每天一个人像独行侠一样,几乎不和其他同学说话。我把她的入学资料仔细看了一遍,发现这个孩子年龄偏大,是1999年出生的,而大部分学生是2000年或2001年出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课后找她谈了几次来开导她,消除她的自卑情结,缩小师生、同学之间的距离感。还打探了她家里的经济情况。可是,每一次谈话都是不欢而散,因为她对我有所防备,她回答我的问题句句带刺,我还是没有走进她的内心。
后来军训期间的一个早自习,我清点人数,发现少了潘同学,于是我让体育委员组织班上的学生去本部军训,我立马回寝室找她。来到寝室,发现她一个人躺在床上没起来,她说她生病了头疼,于是我带她去医院检查,量体温是正常的,医生说她没有生病,只是有点贫血,营养不良。我为她买了早点,跟她聊了很久,才得知她体质本来就很弱,军训让她有些劳累,所以她就装病,想逃避军训。于是,我耐心开导她,谈了军训的意义,尤其是像她这样体质差的学生,更需要锻炼。后来,我把她从医院带到学校,继续参加军训。从此以后,这个孩子对我的态度有了变化。但她跟其他同学之间的关系仍然不好,她还是很孤僻,一个人,独来独往。
我认为作为中职学生,除了学习能力要达标,要学有一技之长之外,还要有为人处世的能力,现在社会都是凭本事吃饭,中职生有了一技之长,就有了立足社会的资本,有了人际交往的能力,能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再加上好的品行,才能在社会上站得稳,走得远。因此,我对她的关注比较多,在课堂上,我也总是有意无意点到她,希望她多回答问题,让她多参与课堂活动,希望情况能有所改变。但这个孩子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人际交往情况没什么变化。
于是,我请了潘同学的家长,他父亲告诉我,潘同学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很内向的女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小学、初中总是被老师批评或忽视,班上的同学也对她不怎么友好,导致这个孩子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合群。并且家庭条件也不富裕,孩子吃穿各方面也比不上其他同学,孩子也有点自卑心理。于是我一有空就找她聊天、谈心,积极开导她,告诉她学习的意义、人际交往的作用,作为中职生面临升学、就业的两种选择。学习要尽力而为,也要学会与他人相处,人生的意义很丰富,不单单只有学习。
经过多次谈心之后,潘同学的情况发生了改观,有时在校园里碰到她,她会笑着向我点头示意,她脸上也有了笑容,在班上也交到了好朋友,跟寝室室友的关系也渐渐融洽。寝室长告诉我小潘潘越来越爱干净了,每次去浴室洗头洗澡她总是排在前面。
想想潘同学的这些变化,我有些欣慰。是啊,当初如果我忽略了她,没有跟她多沟通、多交流、多开导,会有今天这个快乐而开朗的潘同学吗?
其实这只是一个相对来说教育有些成效的例子,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也有失败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位男同学,提起这位学生,我们班的任何一位科任老师都会伤脑筋。这个孩子的情况比较复杂,我通过与他本人、他同学以及他家长的沟通了解到在他2岁到13岁期间,他是一位留守儿童,父母在江浙一带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初中阶段出现了沉迷网络游戏、厌学的表现,父母才慌了神。父亲从外地回来陪读,中考依然没有成效,后来初三又复读了一年,考到了我们学校。这个孩子一进我们班,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不配合教官军训,不好好上课,不配合老师翻开课本听讲、不做笔记、不写作业,爱撒谎。课堂上要么睡觉、要么发呆、要么玩手机。手机被我收了很多次,保证书也写了很多次,都没有用。并且这个孩子言行举止出格,做出了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每学期跟这个孩子都会沟通很多次,包括中职生首要任务是什么?做人应该具备的礼貌、诚信;对老师的尊重;个人行为应该符合社会公德,不应该干扰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学习等等。他的家长也是办公室的常客,孩子的保证书写了无数遍,但每次保证都管不了三天。家长因为缺席孩子2-13岁的成长陪伴期而产生愧疚感,对孩子太过纵容、太过偏信。可以说这个孩子是我们班上的一个定时炸彈。孩子的心理方面是有问题的,曾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心理咨询,但遭拒,家长不配合,也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心理问题,我作为一个班主任,能力确实有限。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他们往往用不良行为来寻求关注,用一种令人厌烦的而不是有用的方式来寻求归属感。是呀,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而这个爱的根源来自哪里呢?来自于他的家庭,他的父母本身。现在不是有一个流行说法叫“原生家庭”论吗?我们班主任只有在家长的配合下进行教育,才能起到作用。
虽然我试图去分析孩子问题的症结,但回过头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在我这里并没有解决好,可以说这是我班主任育人工作失败的例子。现在高二学期已经结束了,还有高三一年的时间了,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加强与该同学家长的沟通,共同想办法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争取早日让该同学步入正轨。
所以我有一个感触,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应该掌握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多钻研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不同心理问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不同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矫治,对塑造学生完美人格起积极作用。
因此,通过这次教育故事案例分析,其实我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将是我后一阶段学习、研究的重点。在班主任工作这一块,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我的能力才会有所提高,为了这个目标,让我努力吧!
参考文献:
[1](美)简·尼尔森著,玉冰译.《正面管教》.京华出版社 2013年10月版
[2](美)海姆·G·吉诺特著,张雪兰译.《孩子,把你的手给我》(Ⅰ、Ⅱ、Ⅲ).京华出版社 2017年3月版
[3](美)阿黛尔·法伯等著,安燕玲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12月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776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