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学素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技巧,还囊括了情感、思想、价值观等内容。初中化学学科涉猎广泛,实用性强,趣味性强,老师应该很好地利用化学学科的这些特点,采用科学、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初中生的科学素养,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造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科学素养
化学学科包含了工程、实验、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很难将其简单划分为文科或者理科。同时,化学又是一门严谨的、发展的,从科学角度产术社会、自然的学科。化学术语、化学的用途、化学学科的基本观点、化学的概念等内容共同组成了化学观念,它强调了化学与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步入初中后,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学科,必然会对化学知识、化学实验以及各种化学现象充满好奇心,老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化学学科的认知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以及学习兴趣,初中是学生接触化学学科的初始阶段,培养科学素养对学生而言,必然是一件受益终生的事。而科学素养的前提是端正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对化学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走近化学、观察化学现象、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最终热爱化学。
信息时代下,各种多媒体技术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直观形象地呈现难懂的化学概念,加深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理解,集声、图、影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还能活跃科学氛围,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完全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探索化学知识,追求真相。很多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现象便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来呈现,比如用多媒体展示橡胶、水、塑料、植物等图片,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导入,引导学生思考绿色植物把水与二氧化碳转为淀粉的方法,人体中的脂肪、淀粉与蛋白质都有怎样的变化。然后通过短视频的形式揭晓答案,带领学生走进神奇的化学世界。
二、利用化学实验探究科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一大重要前提,是了解科学现象发生的过程。化学是科学的启蒙学科,化学变化的最终结果是生成新的物质,除此之外,还要带领学生了解旧物质转化为新物质的方法和过程。化学教学中,不能机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还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如果利用化学实验与学生一起观察科学现象,探究科学发生的过程和原因,就会让学生明白化学的本质内涵,在亲手操作中加深对化学现象的印象,从而更好地汲取和内化知识。
在硬件设施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应尽可能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老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新方法来完成化学实验,不必完全照本宣科。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科学的化学观念,这也是科学素养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站在学生的角度,通过自己的发现、探索,最终完成化学实验,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在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中收集、制作氧气,更加直观地了解制取氧气的方法、远离,更加深刻地理解氧气的性质,真正领悟科学探究的意义,明白科学是获得知识、了解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重要途径。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讲究学习方法和策略,这对于提高学习水平,构建知识体系十分重要。只有恰当、有效的学习方法,才会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否则,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不得当的学习方法甚至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素养的养成离不开科学的探索精神,化学教学中,老师应鼓励、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从中发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或现象,利用现有的化学知识去解释这些现象,或者解决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让学生明白,化学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实验操作,而是一门与生活、生产、自然息息相关的学科,应该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用辩证的思想和眼光看待化学学科,比如用化学知识解释铁锈的形成是因为铁、氧气、水三者产生了化学反应。在溶液酸碱性的教学中,带领学生用蔬菜、花瓣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制作酸碱指示剂,用pH试纸检测洗发露、饮用水的酸碱性。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基本前提。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養的有效途径,希望能为教学质量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旷湘平,肖荣.初中化学素养型试题的命题策略:基于PISA科学素养测试的视角[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2(9):51-55.
[2]后建彪.多媒体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旬),2019(7):146-147.
[3]郭佳相.探究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策略[J].数码设计(上),2019(1):223-224.
编辑 高 琼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3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