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及依从性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究健康教育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以及依从性造成的不同影响。方法 将我院就诊的300名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50名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措施,其余150名患者为实验组,采用健康教育与常规降压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观察两组的血压波动情况与总体依从性。结果 经过健康教育后实验组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坚持服药、心理健康方面,SF-36量表评分中在身体疼痛、生理职能、活力、精神健康等方面的数据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健康教育对控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能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让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健康。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依从性;影响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8..01
本文通过对院内就诊的30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探讨健康教育对于患者血压波动控制以及依从性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的调查对象是我院2016年9月~2017年8月就诊的300名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有150名患者。对照组有男82名,女68名,实验组有男81名,女69名,年龄45~78岁,平均(62±15.5)岁。两组患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性别、年龄的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降压治疗措施;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内容如下:(1)合理膳食:保证膳食营养的均衡性,勿食用高脂、高盐、高糖食品,多吃粗粮和蔬菜水果,勿要饮酒吸烟。(2)适度运动:选择适当的时间参与锻炼项目,运动量一定要符合实际年龄,不要剧烈运动。(3)坚持用药:给患者讲解血压控制的重要性,并实行定期血压波动情况监测,根据医嘱坚持服用降壓药。(4)心理指导:做好健康教育指导,叮嘱患者每月按期复诊,并对血压情况做好记录,让患者对高血压病情有个正确的认识,用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病情。
1.3 统计学方法
用统计软件SPSS 17.0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x±s表示均数与标准差,行t检验。差异性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血压情况
对照组150例,舒张压89.73±9.46,收缩压133.36±16.09,脉压差43.63±10.42;实验组150例,舒张压85.10±9.79,收缩压124.55±13.73,脉压差39.45±7.71。通过对比,经过健康教育后的实验组,舒张压与收缩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SF-36量表评分
实验组经过健康教育后在身体疼痛、生理职能、活力、精神健康等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50例,身体疼痛52.3±8.3,生理职能81.2±9.7,活力42.8±7.6,精神健康52.3±9.9,总体健康21.5±6.5;实验组150例,身体疼痛63.1±9.6,生理职能89.7±10.3,活力60.9±8.1,精神健康65.2±9.1,总体健康30.7±7.8。
2.3 两组依从性
健康教育后的实验组总体依从性较好,按照比例计算,分别是坚持服药(65.5%),心理健康(57.4%),合理膳食(55.3%),规律运动(36%),对照组坚持服药(46%),心理健康(44.3%),合理膳食(38.3%),规律运动(28%),实验组生活方式的各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在心脑血管疾病中高血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但却是无法确切根治的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服用降压药物,以保证血压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当前我国的高血压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并未取得理想的血压控制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老年患者对于高血压病情的认知不足,加上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规律运动,喜好高盐、高脂肪与油炸食品,造成身体肥胖等因素造成的。本文研究结合以上原因,制定了特异性的健康教育方案来进行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血压水平、SF-36量表各维度的评分中在身体疼痛、生理职能、活力、精神健康等方面都要优于对照组,同时生活方式中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坚持服药、心理健康的比例也要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提倡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参与健康教育,并根据正确的时间安排作息,合理膳食、科学服药,加上适当的规律运动,有利于提升患者的依从性,有效将患者的血压波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增强临床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医学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健康教育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9).
[2] 徐燕杰.健康教育对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17,(15).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3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