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实践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以Z大学美术学院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原则、课程结构和存在的问题为例,指出当前高校在第二课堂课程管理、教师和学生认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育人成效、师资队伍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认识,深化课程特色建设,建立与高水平第二课堂课程相对应的制度体系等举措,通过不断深化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内涵和外延,促进课程与人才培养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 艺术类专业 第二课堂课程 特色 激励与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A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对于发展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精神、拓展个人特长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二课堂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1983年朱九思等人主编的《高等学校管理》一书中。他们认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 2012 年,谢湘勋在其主编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研究》一书中对第二课堂进行了较为完整的定义:“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第一课堂的时间与空间之外,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阵地,它与第一课堂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随着各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实践和发展完善,第二课堂发展经历了自由化、组织化、学分化和课程化发展等四个阶段。特别是团中央《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办法》发布以来,各高校加快了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步伐,把第二课堂列入了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课程项目体系设计。
  1第二课堂课程设计原则与课程结构
  长期以来,Z大学“第二课堂”工作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和完善“654321”“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为必修学分,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获得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身心健康与文化艺术等三个方面总计不少于6个素质拓展活动课程学分。Z大学美术学院根据学校第二课堂课程校院二级规划的原则,注重强化与专业融合,经过探索实践,设置了一批具有美术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课程,初步构建了课程设计的项目体系。
  1.1课程设计原则
  Z大学美术学院在“第二课堂”课程设计上,着重突出四项原则:(1)贴近人才培养方案。围绕美术与设计两个大专业方向,针对不同年级、专业类型,设置不同的活动课程。以美术学类学生为例,不同年级学生设置不同类型的写生比赛,一年级重基础能力,二三年级重专业能力提升,强化区分度。美术学师范专业强调师范技能。(2)考虑特殊专业实际。针对专业多、专业方向多、专业学生少的现实情况,把小专业化成大类,基于专业课程设置的共同性特点,开设大类第二课堂活动课程。(3)突出专业技能提升。加入省教育厅AB类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等院级选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遴选一批学生参加高级别比赛,不断提高学生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水平。(4)强化品牌活动转化。将“彩虹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和“生态安徽”海报设计大赛等学院品牌活动逐步课程化。
  1.2课程结构
  Z大学美术学院“第二课堂”课程主要有专业比赛、志愿服务实践和“第二课堂”品牌活动三大板块,具体如下:(1)专业比赛类:围绕专业,突出特色。聚焦美术与设计两个大专业方向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校园主题写生大赛、主题创意作品设计制作大赛、素描色彩写生大赛、“吾乡吾土”艺术作品创作大赛等各类专业比赛。(2)志愿服务实践:立足实践,服务社会。如“社区美术学校”品牌实践活动和“彩虹行动”助力特殊儿童艺术教育志愿服务项目。(3)“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固化成效,形成品牌。如美术爱好者协会2004年发起的“生态安徽”海报设计大赛,以“生态”为主题,十多年来,坚持用新颖的设计作品宣传生态保护。
  2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第二課堂课程建设受到了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等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在课程建设上更投入了不少精力,Z大学美术学院经过探索实践,在课程体系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制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
  从学校层面来说,第二课堂课程管理有待继续优化。第二课堂的相关管理工作多归属在共青团组织,管理部门的归属使得承担第二课堂指导工作的教师多为专职思政工作人员。迫切需要学校建立与第一课堂相匹配的第二课堂课程管理体系。对于第二课堂的开设、教师指导、学分认定、工作量核算等管理,校院二级要进行明确的任务划分,形成一套良性的运行机制。
  从教师层面来说,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需要进一步强化。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部分专业教师对第二课堂课程重视不够,指导不足,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对于艺术类专业来说,在涉及专业知识竞赛及创新实践类等方面的第二课堂课程也急需专业老师的深度加入和全过程指导。
  从学生层面来说,对第二课堂的认识存在偏差,存在“两极化”和“功利化”现象。艺术类专业学生思想开放,在课程选择上主观意识强,理性意识较为薄弱。部分同学以获得高学分为目的,对第二课堂课程不加选择,消耗了过多的精力;部分同学只关心课程学分,不注重课程学习质量;部分同学,抱着只完成学分的目的,提不起参与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兴趣。
  3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过程中问题解决举措
  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过程中主客观等方面的因素导致第二课堂课程与第一课堂课程联系不够紧密,第二课堂课程的整体层次还难以与第一课程相匹配。基于这些问题,为进一步提高第二课堂课程的质量,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3.1强化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三个同等重要”的认识
  即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育人成效、师资队伍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在配备配齐相应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努力在课程的开设、教师指导、学分认定、工作量核算等管理方面建立与第一课堂相匹配的第二课堂课程管理体系。加强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在第二课堂课程的组织、管理、监督、考核等工作上,强化分工,多部门有效协同,形成一套良性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第二课堂课程指导教师队伍,统一组织、统一培训、统一考核,明确工作职责,提高课程建设能力。   3.2持续打造第二课堂课程特色
  深化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内涵式发展,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做到坚守底色、打造特色、保持本色。努力打造第二课堂课程“金课”,在课程内容建设和课程的吸引力上下功夫,打造一批既能锤炼学生技能又受学生喜爱的高水平课程。艺术类专业更要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在第一课堂教育的基础上,扩大课程的有效覆盖,扩展第二课堂课程的实践性的功能,开展基于专业特色,主题化、项目化、系统化的第二课堂课程,使第二课堂建设紧密围绕第一课堂,实现专业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3.3加强第二课堂课程制度建设
  从激励与评价两方面入手,建立与高水平第二课堂课程相对应的制度体系。加大学科竞赛的奖励和教师指导第二课堂要作为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条件,纳入工作量计算范围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激励教师参与第二课堂课程教学实践。完善学年综合测评办法,不断发展第二课堂课程与学生评价的测评体系,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第二课堂课程教育成为思政教育和第一课堂延伸的有力结合点。建设与第一课堂课程一致的学生评价系统,将教师指导、课程内容与考试测评融为一体,开展动态的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评价,不断调整课程的内容、方式方法与激励机制。
  4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美育教育的重点任务、主要举措和组织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进一步明确。作为艺术类专业,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美育教育的机遇,强化“大美育观念”,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持续深化第二课堂课程内涵发展,聚焦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之对应的课程库,并根据学生评价反馈,进行动态调整。同时,也要强化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的外延式发展,建立与社会、企业需要相对应的培养体系,促进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互动互联,注重创新意识培养,使第二课堂课程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满足高技能型、复合型、创新型等人才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努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系列保障和支撑。在当前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促进网络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在网上形成与学生的互动空间,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有利优势,推进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第二课堂课程,不断拓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途径。
  正如蔡克勇、冯向东在《第二课堂的产生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所提及的,第一课堂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共性问题,第二课堂则解决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个性问题。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素质教育内容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各高校第二课堂课程经过实践和探索,在人才综合能力提升、创新素养培育、特長技能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受制于主客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课程管理、教师和学生认知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强化第二课堂的活动课程、育人成效、师资队伍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的认识,深化课程特色建设,建立与高水平第二课堂课程相对应的制度体系,促进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同步发展。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工作校本课题《艺术类专业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建设研究——以美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6XJJ154。
  参考文献
  [1] 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110.
  [2] 蔡克勇,冯向东.第二课堂的产生是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1985(12):15.
  [3] 严毛新.我国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01):81-85.
  [4] 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4):188-189.
  [5] 梁玲琳.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构建与实践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07):147-148.
  [6] 谢相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25.
  [7] 阎志斌.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发展概述[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69.
  [8] 王倩.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第二课堂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1):68-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94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