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促进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近年来在教学中提出的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受到人们的关注,核心素养是学生在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尤其是在当前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起着关键性作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对职业教育护理专业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先对护理专业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和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护理专业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 键 词] 民族传统体育;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6-0188-02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呈现,还展现了社会观念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理念,为了更好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寻找科学有效的方法在现有职业教育中进行导入,将民族传统体育的精神和思想充分贯彻在课堂教学中,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进行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述
(一)基本定义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世界范围内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国人民为了满足自身身心发展和需求逐渐出现的各种体育活动。从广义和狭义上对我国的民族体育活动进行分析,广义上是指中华传统体育,而狭义则是指某一个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研究的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见解,一部分专家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主要分为武术、气功和其他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还有专家认为中华传统体育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指中国传统的体育,也就是说,流行在汉族地区的传统体育,另一部分是说中华民族体育是指每个民族特有的体育,因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自身的社会需求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
(二)民族传统体育分类
在对现代竞技体育划分的时候,传统的体育具有一定的仪式性、程序性和表演性,因此在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分类的时候,只能从规模和功能上进行划分,民族传统体育的规模是团队和个人,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是祛病、健康和娱乐,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功能是比较相近的,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祛病养生和健身强体的功能。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体现
民族传统体育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经济价值以及教育价值上面,在价值形成的过程中和所处历史时期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流传到现在的民族传统体育,其价值呈现都是非常深厚的。
二、护理专业的核心素养
职业教育中护理专业的核心素养主要分为伦理素养、恪尽职守、沟通和合作、关爱、基础生物医学科学、一般临床护理技能、批判性思考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素养[1]。
理论素养是指在尊重他人价值观的基础上保护病患的隐私,在照护的过程中能够不伤害自己和他们,并且对自己和别人都能够进行保护。
恪尽职守是指能够对自己的岗位和行业忠于职守,具有专业的素养和服务热忱,主动完成职务内的事情,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本效益。
沟通与合作是说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信息和意见进行接纳,对自己肯定,喜欢服务,在处理个案和家庭人际关系的时候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并和医疗团队共同进行合作[2]。
关爱是指护理人员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并为别人付出爱的行动,帮助别人,并且能够随时关心病人的情况,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和整体性的照护。
基础生物医学科学是指在从事护理专业的时候要具备生物和人类以及医学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在护理专业中。
一般临床护理技能是指具备护理专业知识,能够安全地执行护理技术并运用在护理服务中,能够满足病人需求的能力[3]。
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指护理专业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终身学习素养是指经典多元的管道,整合资源,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要秉承着终生学习的态度,促进自我的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护理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现状
(一)重视度不够
教育教学改革以来,无论是在中小学阶段还是在大學阶段都逐渐树立了核心素养培育的意识,但是就当前对高职院校的调查来说,核心素养在高职护理专业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医学类的高职院系中没有构建相对完善的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尽管有很少一部分的学校开设了核心素养的相关课程,但是还处于摸索阶段,追根溯源是因为大多数的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学任务相对比较繁重,对学生的专业性要求更强,在课程的设置上对专业课程更加重视,加上校园的公选课已经占据了一定的课时,核心素养相关课程更是没有多余的课时[4]。二是在当前医学类的教育教学中,重在完成医学基础课和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上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三是在现阶段,学生的功利性相对比较强,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课就是就业市场的敲门砖,所以有部分学生认为其他课程可有可无,导致核心素养的培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高职院校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学校应当充分重视。 (二)培育途径不明确
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念提出之后,相关的教育专业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经过相关的文献查阅发现,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核心素养体系构建的研究,核心素养导入教育体系中的实质性目的即解决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二是对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和研究,本文所要研究的话题是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对文献的研究分析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针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很少一部分是针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改革,对核心素养培育策略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也就意味着现阶段针对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清晰的培育途径。
四、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护理专业核心素养提升的具体实践
(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强资源开发
核心素养的培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要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导入护理专业的核心素养培育中的重视,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很多地区都有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比如说,河南开封地区的学生对武术非常的熟悉,当地的武术学校数量非常的多,有一部分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武术,因此在进行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融进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当然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武术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基本功,因此在制定相关目标的时候可以对武术资源适当进行改变,可以只让学生对武术的基本知识进行了解,并学习一些能够满足学生日常体育训练的基本技能,因为武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强身健体,更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豁达的精神和品质。在之后从事护理工作的时候,能够给予病患更多的耐心,培养学生恪尽职守和关爱病患的核心素养。
(二)围绕核心素养,构建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因此校方在重视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上要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在建构的过程中要根据行业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比如对于医学院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工作的过程中面对病患,不仅需要一定的耐心、关爱和包容能力,还需要自身具备坚强的品质和意志力,在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学会为自己减压,因此可以将民族健美操或者是江苏地区著名的摆手舞导入课程学习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学生的压力,也为之后就业和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学校要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一方面让教师充分理解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以及核心素养培育的内涵,另一方面促进教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的提升,这样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够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说,在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开展之前,可以组织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解,因为专业的关系,教師很容易患上职业病,肩周炎或者是颈椎病、腰椎病等,因此在对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一方面促进了教师的身心健康,缓解了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教师对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更深层次的掌握和挖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资水平。
(四)优化评价方式,构建考核体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基本上会以学生的期末测试为最后的成绩,在传统考核方式实施的过程中缺乏过程性考核,造成了学生在平常的时候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因此要对传统的评价方式进行创新,构建相对完善的考核体系,在民族传统体育融进职业素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过程的学习作为主要的考核成绩,考核学生在教学中的团结合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性,将期末考作为辅助性的成绩。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融进职业院校的护理专业教学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坚强的品格,在传统体育运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是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爱心,促进了核心素养的提升,为之后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应用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1):181,184.
[2]张王利.基于文化人类视域下民族传统体育价值传承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6):41,43.
[3]吴静知.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价值思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6):69,71.
[4]都慧慧,李家发.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2):45-46.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38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