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颇多的一部长篇作品。小说主要描写了具有恋童癖倾向的中年男子亨伯特和美国寡妇夏洛特之女十二岁洛丽塔之间的故事。本文将分析洛丽塔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进而分析悲剧人物洛丽塔的成因,追究其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的缺失。
关键词:洛丽塔 悲剧人物 缺失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18-01
《洛丽塔》大部分篇幅是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独白。少年时他与同龄小伙伴安娜贝儿相恋,但安娜贝儿不幸死于伤寒早早夭折。亨伯特自此始终迷恋九到十四的小女孩。成年后,他与一位同龄女子结婚后离婚。又到美国与寡妇夏洛特相遇并结婚,但亨伯特结婚的目的只为接近她的女儿洛丽塔。命运似乎非常偏袒亨伯特,夏洛特在发现日记秘密后,出门意外死于车祸。于是亨伯特带着继女开始了穿越全美的自驾旅行。两年后,洛丽塔终于找机会逃离了亨伯特的掌控,而后结婚,怀孕。亨伯特给处于贫苦的洛丽塔送钱时得知当年是剧作家奎尔蒂带走的她,于是他杀了奎尔蒂,后锒铛入狱。洛丽塔也随后因难产而死去。
1洛丽塔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
小说开篇的第一句即“洛丽塔,我的生命之火,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是战后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时尚”女孩。像那个年代十二三岁孩子一样,她喜欢流行音乐、好莱坞情节剧、电影杂志等等。年幼时父亲去世,之后她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夏洛特属于战后富裕的美国中产阶段。在母亲眼中,洛丽塔是个性情不稳定的女孩,平时总是吵吵闹闹的、不耐烦的、固执的,爱打昕闲事的、成绩不好,也不听话。一天,帅气又有学识的房客亨伯特的到来激起了夏洛特对男人的欲望,于是很快嫁给了亨伯特,并打算洛丽塔夏令营活动回来把她送到寄宿学校,这样就可以没有干扰的和亨伯特每天厮守在一起。
在当时美国社会大背景下,性感美少女洛丽塔同时也是“魔鬼“。夏令营活动中因好奇与同龄伙伴查尔斯发生性关系,而后在与继父亨伯特环美长途旅行中,她的性格更是展现的淋漓极致——“早上六点她醒来,六点十五我们就成了情侣。”如亨伯特所说,是洛丽塔引诱了他,有时候亨伯特比她还要矜持。洛丽塔两年后最终在奎尔蒂的帮助下逃离了亨伯特的掌控,但奎尔蒂安排她出演色情电影,她拒绝演出所以再次逃离。最终洛丽塔不幸死于难产。
2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2.1父母职责的缺失
洛丽塔四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夏洛特是洛丽塔唯一法定监护人,而她大脑简单,缺乏耐心,不愿意花时间辅导她的学习也不关心她的情感需求,可以说对女儿没有鼓励亦没有理解。母亲本应是第一个教给孩子性知识的人,可夏洛特没有。相反,充满激情又孤独的母亲邀请陌生人亨伯特住在家中,成为家中的房客,继而又成了洛丽塔的继父。如果说早熟的洛丽塔在当时美国消费文化中已经失去了正确的人生方向,那么继父亨伯特则随后把她推向了一个身心都饱受折磨的深渊中。
成长于富裕家庭的亨伯特,帅气,有知识,对女人非常有吸引力。但由于家庭和年少时的经历,他虽人到中年却只对九到十四岁的美少女感兴趣,成了一名恋童癖。如果没有洛丽塔,他会继续寻找他的美少女。可洛丽塔出现了,重新燃起了他的情欲之火。继父亨伯特可以说是一个无比自私的恶魔,利用年少的洛丽塔对父爱的渴望接近她,为满足自己的性需求,他对洛丽塔实施监管并且禁止洛丽塔与同龄伙伴交往。在两年的同居生活中,亨伯特既是继父又是情人,这样的身份彻底混淆了洛丽塔,她梦想拥有父亲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亨伯特对洛丽塔所做的,是导致洛丽塔悲剧命运的主要因素。
2.2学校监管的缺失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实用主义在美国教育界流行。在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既社会”的命题指导下,当时许多机构利用假期开办各种营地活动。像母亲夏洛特一样的学生家长相信,夏令营是十分健康的。然而营地并非广告宣传的那样。在营地,洛丽塔喜欢“游泳和划船”,她躲开别人到树林后面,出于好奇地与营地唯一的男孩查尔斯发生了性关系。如果洛丽塔有羞耻感或被教导道德意识的重要性,她应该不会在这么小的年纪失去童真。学校一切教育几乎围绕着4D“戏剧表演、跳舞、辩论、约会”,忽视了道德和精神教育。从家庭教育中,洛丽塔没有获得正確指导,从学校教育中,也没有获得足够的知识和精神食粮。
2.3社会支持的缺失
在洛丽塔的成长时代,美国处在经济和科技快速发展中,消费文化、实用主义和享乐文化,无疑对洛丽塔和她的同龄伙伴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洛丽塔道德观念和童真观念淡薄,也导致了洛丽塔悲剧命运的产生。
3结语
综上所述,小说中向我们描述了一位被成人世界注视的性感美少女洛丽塔,由于自身特殊的家庭,继父亨伯特假借“爱?之名对她的保护和整个社会对洛丽塔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摧残,最终导致了洛丽塔悲剧命运的产生。本文简要分析了家庭、学校和社会诸多方面对人的成长所起的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全社会共同努力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14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