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郑振铎的历史学科思维看《猫》一课中的三只猫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郑振铎在他的《猫》一文中,深刻剖析了自己养猫的过程。作为一位历史学家,他从历史学科的思维出发,回顾了三只猫的来龙去脉,直面猫的亡失,反观自己,由猫及己省人道、刺良心,表达了他对生命和处世之道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历史学科思维;郑振铎;处世之道;生命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03-0052-01
【本文著录格式】叶志忠.从郑振铎的历史学科思维看《猫》一课中的三只猫[J].课外语文,2020,19(03):52,54.
郑振铎《猫》入选初中语文课文,文中讲述了作者的养猫经历。在情感的波澜中,表达了他对生命和处世之道的深刻思考。
对其中的主题历来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猫》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严于律己的精神和仁爱之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他对自己私心和偏见的剖析。《教师教学用书》中甚至认为:“‘我’完全是凭感情用事,完全是从个人利益出发。”
造成解读偏颇的问题,在于三只猫在作者心中的形象。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是以自己独特的历史思维来关照这三只猫的经历,写出一段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养猫经历。
一、来龙去脉俱交代,悲欢离合尽铺陈
历史学家在史学研究中形成了严谨客观的思维品质。在介绍三只猫时,从猫的由来到家中经历以及最后的归宿悉数写来,对三只猫来龙去脉和轻重缓急的梳理极其清晰明了。
在外形特点上,第一只猫重点写了它“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太阳下,晒着一团白色,花白的毛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蓬松、舒展,远远看去,渐渐有了白雪球的形状。花猫敞开雪白的肚皮,仰天享受日光浴,如此一景,可爱至极,惬意至极!相较之下,第二只猫只用了“黄色”一词,第三只猫则用“不好看,又很瘦”来形容,作者对第一只猫的喜爱和冷暖可见一斑。
在行为特点上,作者侧重写第二只猫,它“更有趣,更活泼”,它不怕生,会乱跑,会爬树,还会捉老鼠,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深得家人的喜欢。在家中的地位高到一天要“查问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一会,方才寻到”。第二只猫被家人宠着、护着,才有了“亲爱的同伴”之称。
在心理特点上,作者侧重描写第三只猫。一改前两只猫的活泼和可爱,它不活泼,具有天生的忧郁,甚至将“吃鸟”的罪魁安置在了它身上,没有给它解释和辩驳的机会,终于促成了猫的亡失。
作者悉数交代了三只猫的经历、形态、性情、地位和结局,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详细追述了其来龙去脉,有时间上的区别,也有感情上的落差。将三只猫写清楚、讲明白,我以为是他这篇文章成功的第一个要素。但是,三只猫在郑振铎的心里究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二、直面亡失识自我,细节追溯助反思
历史学家除了有一份对客观史实的严谨追溯,更有一份对史实的冷静反思和剖析。
借着三只猫的亡失,作者没有驻足于后悔和愧疚,而是上升到对生命的尊重、忏悔中。这其中也渗透着他作为一个五四新青年中的代表所具有的深深的自我剖析精神。
《教师教学用书》中认为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的态度是形成对比的,以此写出他内心的愧疚。但是从历史的学科思维看,作者已经将对自我反思和剖析深入到对事情的追溯中。
且看三只猫的来历,第一只猫系三妹而来,在第一只猫死后,虽然“我”安慰妹妹“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但第二只猫却还是母亲去要来的。第三只猫,我虽眼见它在“门口蜷伏”着,“可怜”,却还是张妈把它拾了进来。在三只猫进家门的过程中,“我”始终是一个冷眼的旁观者,一直是只有态度而没有举动,这里带有明显的被动接受的意味。
再来看三只猫的离去。第一只猫我是颇为喜爱的,看着它,我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可见作者心中对它的独钟。可惜患难见真情,在这只猫病倒之后,“我”只是“很替它忧郁”,却没有任何的拯救行动和怜爱之举,眼睁睁看着它去世!却又用一句“不要紧,再向别处要一只”来安慰妹妹。“忧郁”与“不要紧”极富讽刺。他在说出这句话的同时,已经把自己和猫这样弱小的动物远远拉开了,没有温情。他和它之间所有的快乐全是浮云,随着猫的去世而云散。
对第二只猫如何?作者对它的评价是“更有趣,更活泼”,但是且看课文第三段,这只猫成了“饭后的娱乐”和捉鼠的工具,有了一点用处了,因此地位也就突然高大了起来,清晨寻找这只活泼的猫成了必须的功课。
可是,这点温情还是隐藏着一层隔阂,“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的跑进去了”,“一见”,“便”反应如此之快,猫的动作是“飞也似的跑”,“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连续几个词的运用足以见出我和猫之间没有默契,彼此的喜爱也只能算是一种伪抒情。一只一点儿也不怕生人的猫,在我面前却如此害怕,只能呈现一个事实,猫怕“我”,非常畏惧“我”。
由此,面对这一只猫的亡失,“我”的反应也就不难理解了。当时的作者只是“有些亡失的预警”,“还有一线希望”,但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动作。最终落实的还是张妈。所以,对于第二只猫的亡失,我只有感情上的触动,没有付诸行动。在整个事件的追溯中,对生命的深刻剖析于字里行间,对过去对待弱小生命的距离感和漠视感到隐隐作痛。
对于第三只猫的离去就更不必说了,除了后面的一棒,心底的冷漠、自私之情也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见到这只蜷伏在门口的可怜的小猫,作者认为“并不好看”,当它的毛被烧脱好几块之后,“我”“更觉得难看了”。作者的心里没有挣扎和焦灼,对于处在困境甚至是绝境中的猫,同情之心与愉悦之心没有一次矛盾争锋的过程,只一味评价它难看。
第三只猫的地位如此之低,因为它不好看,无法捉老鼠,在审美和实用上一无是处,于是,这样的一个生命在作者面前就低下去了一等,没有同情也就变得情有可原了。所以当大家一致认为是这只猫咬死了鸟时,“我”直接拿起倚门的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在这只“万恶”的猫面前,这位读书人凶悍地拿起了这根稍显笨重的木棒,并且還略带敏捷地追过去打,竟也打中了,有速度有力量,足见他的蛮横和无理。
三、由猫及己省人道,深度剖析刺良心
在作者的一系列反思中,蛮横和无理的并不只是针对猫,还包括家里的人。在鸟死之后,妻的表态是“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鸟死之后,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同情与哀伤,而是抱怨和数落。面对咄咄逼人的妻子,张妈的反应是“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妻仗夫势,面对比自己低一等的张妈,妻没有给她辩护的机会。而张妈也习惯了这样的场合,例如“妻常常叮嘱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比如“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妻在张妈面前,事无巨细地指派只能让张妈以沉默将自己隐藏起来。
在强大的郑振铎一家面前,张妈只能以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而一无是处的这只猫就难逃厄运了。所以当“我”拿起木棒时,成了必然,这只猫在这样的家庭,必死无疑!
反思至此,作者对自己的剖析是坦诚的,在追忆的过程中没有回避这些直戳内心的细节,一一细数出来。他以直面弱小生命的态度,深刻剖析自己。以一颗觉醒的人道主义之心,用历史的学科思维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这段路,他的行为,他对待猫,对待张妈,甚至还有很多人和物可能遭遇了类似的蛮横和强权,心底的良心才会被深深地刺痛。
在郑振铎这位历史学家看来,三只猫的经历就像三段弥足珍贵而又伤痕累累的文物,他要仔细地追溯其过去、现在与将来。在还原出真实的一面的同时,也还原出作者对它带有历史时代感使命感的厚重。在对弱者的践踏和漠视中,映照出作者心里那段深藏多年的隐隐的痛,也投射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自我觉醒的精神之光。
至此,我终能浅浅地理解那句“我家永不养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5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