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作为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这就需要加强此阶段的教育教学,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从小学科学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来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塑造奠定基础。但从目前的科学教学模式来看,教学质量不高,难以达到高效的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呢?这是目前多数教育工作者遇到的难题。对此,本文对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展开研究,并提出几点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中圖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55-02
  引 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仅有一纸文凭,已不能成为衡量人才的关键要素,还须在具有文凭的基础上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创新思想和创造力。那么,该如何打造这种全能人才呢?我国教育发生了质的改变,旨在从学生时代培养现代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素养、高创新水平的全能人才。这就需要以小学教育为立足点,重视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创造力。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在科学课堂中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在这门课的学习中开拓大脑思维,拓宽知识视野,获得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增强,为我国全能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更新教育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落实,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学习课改教学要求,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避免思维走向桎梏化,致使创新意识下降。另外,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空气热胀冷缩”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创造实验场景,准备好实验所需物品,然后对整个实操过程进行讲解。如此一来,学生可以真切感受科学的神奇。然后教师请学生分享实验过程,讲出热胀冷缩的原因。通过学生学习过程和讲解发现学生的问题,教师再做最后的总结。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待实验结束后,让学生合作完成金属、液体等有关热胀冷缩的实验,然后对比之前课堂上的实验,分析其中的差别,写下最终结论。需注意的是,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时要及时纠正,梳理学生的思维逻辑,长此以往,有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作为支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符合科学课程的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大胆将所思所想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教师也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并做出纠正和合理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深入学生,多和学生沟通、交流,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科学学习,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生如何运用直尺时,教师可以先引入,提出问题:“同学们,如果我们生活中不使用直尺测量桌子、黑板的长度,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测量呢?”此时,学生就会思考和寻找其他测量方法,如此一来,可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科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科学的踪迹,因此,若想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还须与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但可以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实用性[1]。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1)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他们喜欢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例如,教学“电”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四五个人的学习小组,然后为每组提供试电灯、电线、木棍等材料,并让小组中的一个成员模仿脱毛衣的场景,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毛衣出现的静电现象,并提出问题,看学生能否找出解决毛衣静电问题的方案;或是让学生模仿电击现象,然后观察其他学生如何用绝缘体的相关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如此一来,通过创设科学情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现象,还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帮助学生感受科学,促使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思考。(2)设置专题科学研究活动。通过设置专题科学研究活动,可以切实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例如,教学“水”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以上分组形式,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如有的小组研究水的形态,有的小组研究书法中水的形体,通过水形态和水字的变化充分了解水的形成和历史。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每组学生针对自己研究的内容写出研究报告。教师要仔细观看学生的研究报告,并给出评价。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思考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2]。(3)根据学生兴趣选择实验题材。除上课外,教师还可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向学生布置实验任务,但在课后实验环节中则有一定的自主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对象,并自主调控实验难度和时间。比如,有些学生对植物的生长很感兴趣,可以对植物进行实验,观察植物生长所需的光、水、土壤等内容;有的学生喜欢科技制作,就可以充分利用家里的旧物进行废物利用,制作各种科学物件等,借此培养创新力,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但这种方法需要极强的观察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教师上课时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如鼓励学生分享生活中的有趣现象,并找出问题,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自主实验,以此培养学生科学主动性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信息科技时代,各种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式。因此,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软件,使教学活动更具丰富性和多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科学教学的目的。如多媒体辅助工具中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将视频和图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以现实的方式展现出事物的形成过程[3]。例如,教学“认识地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有关地球运动的视频片段或是地球结构的各种图片,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加认真地观察地球的形成。这样一来,学生会在脑海里形成立体画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如,教学“弹簧”这一课时,教师也可先播放生活中有关弹簧物理和弹力的视频,使学生便于理解,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 语
  以上对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论述,可见小学科学课堂对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足够重视,根据科学教学的培养目的、学生实际状况和心理特点等,为学生创造科学的学习情境,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左广艮.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8.
  王少霞.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学周刊,2018(03):29-30.
  熊元琳.创新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
  作者简介:孙蓬勃(1974.7—),男,山东青岛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19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