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养成教育即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据统计,小学阶段是养成教育的最佳阶段,从6岁到13岁这个阶段的少年儿童,可塑性强,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抓住其成长关键期努力培养教育,使其形成种种良好的习惯。实践证明,在这个阶段所养成的良好习惯将终身受益。文章就当前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生;养成教育;德育教育
一、当前养成教育的情况
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这两个教育法规作为养成教育内容的主要依据,认真贯彻落实。一是要求学生牢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时刻对照检查自己的言行。二是由学校少先队大队设立监察岗,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三是开设家政教育课,开展学雷锋、雏鹰起飞、社会实践、手拉手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四是举办主题班会、队会、现场教育会等,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弘扬正气。五是设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联系本,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共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创造条件。
这些措施的落实无疑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要清楚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在对学生养成教育方面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缺乏整体规划,小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经历、接受能力等都有明显区别,学校在抓养成教育中,很多时候没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每年级、每学期有计划、有侧重点去抓,往往全校一个调,盲目校全员抓、全方位抓不到位,往往是主管德育工作的领导重视多,其他领导过问少;少先队大队抓得多,级组抓得少;班主任管得多,其他教师管得少。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学校与家庭教育不协调,学校拼命抓学生养成教育,而部分家长迁就学生,造成一些学生不懂得尊敬师长,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所有这些现象都给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的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养成教育的内容
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有关教育专家综合归纳为十个必须培养的良好习惯。一是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二是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三是良好的仪表、仪态习惯;四是良好的礼貌待人习惯;五是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六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七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八是良好的劳动习惯;九是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十是良好的安全习惯。这十大习惯构成了养成教育的丰要内容。如果小学生都达到达十大习惯的养成,那么就学校的养成教育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学校抓好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努力构建全员抓、全方位抓的格局
在學校,各部门、各岗位都必须站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丰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认真履行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责。学校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政策、采取切实措施调动伞体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感,落实育人工作,人人都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同时,养成教育也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作,单靠学校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使二者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全方位抓的合力。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有关知识,使家长自觉配合学校教育,学校要主动与关工委、居委会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构建全方位抓养成教育的格局,学生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
(二)制定好养成教育的实施制度
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养成规范,落实养成计划的管理职责、制度等,这样能有效保证养成教育的落实。近年来,学校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学生一日常规》《礼仪礼貌十大要求》《文明学生标准》《文明班级标准》《学生文明用语》和《学校德育管理制度》《学校德育评价制度》《班丰任工作标准》《开展“雏鹰起飞”行动方案》《开展“手拉手”活动计划》等,这些计划和制度的制定,具体明确了各种规范、守则、制度,使学生教育有方向、教师执行有动力。只要有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好制度、有一个可操作性强的落实措施,养成教育就会取得效果。
(三)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
养成教育更重要的途径是实践。学校在实施养成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经历少、町塑性强、好奇心强的特点,让他们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同,使其养成自然、一贯、稳定的行为习惯。在这方面,我们学校和很多教师都有丰富的经验。如礼仪教育方面,学校反复要求学生见到家长、教师和来校参观指导工作的领导都要问好,使学生形成礼貌待人、尊敬教师、尊敬长辈的风气。又如有的教师狠抓现场教育,对小学一年级学生不但详细讲解日常规范的内容,而且带学生走楼梯,现场指导学生应该如何上下楼梯才正确;把学生带到花草树木旁边,告诉学生为什么要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使学生懂得怎样做。开展“学雷锋”“社区文明共建…‘手拉手”“雏鹰起飞”等活动,为学生开辟了实践的天地,创造了熏陶的氛围,提供了教养机会,锻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练,寓教于各种活动中,既适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又使学校的养成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全面培养学生
因材施教是我们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因学生的年龄、个性、特点、家庭环境不同,如果我们以一成不变的态度,养成教育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在抓养成教育时,各年级都应有侧重点。围绕培养同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是一个大前提,要贯穿于小学阶段的整体养成教育,其他方面各年级应有侧熏点,小学低年级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小学中年级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小学高年级应该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当然教育的内容是交叉的,互为渗透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扬长补短的养成教育,我们班主任更应该注意,如对性格倔强、刚强的学生,就要注意引导教育,帮助学生养成柔顺调和的品质。对于个性内向的学生,要多让学生参与班级社会活动,促使其逐渐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对于缺乏学习志向的学生,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从而达到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
(五)建立评价机制,不断总结经验
建立评价机制,不仅可以优化养成教育的方法体系,也能不断总结经验,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深入开展。因此,现在学校都非常注意建立养成教育的评价机制。一是对班级整体评价,学校把对学生常见的道德行为习惯分类按100分编制了指标体系,以黑板报的形式悬挂在学校显眼地方,每天由学校值日师生检查后填写公布,每周学校一小结,每月学校一评经,每学期学校一表彰,使各班及时知道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及时总结经验。二是对学生的评价,每项活动结束后,班主任全面总结,肯定成绩,树立榜样,指出不足,每学期班主任通过评语客观、积极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为学生继续前进指明方向。“一段、一评、一比、一总”,推行学校养成教育深入开展。
总之,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根据形势的需要推行得更好,需要广大教师更积极地去研究和探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282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