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ACS共享平台的远程影像协同服务的应用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任岩
【摘要】 通过PACS共享平台的建设,能够促进医院与分院之间远程影像协同工作的开展,实现远程诊断、远程会诊和远程教学,极大地解决了医生往返两地的现状,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医院的资源配置,对提升医院的诊断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PACS共享平台 远程影像 协调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医疗的发展被受医学界的关注,利用先进的远程设备,能够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与共享,改善医院的医疗环境,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医院之间开展远程影响协同服务,是促进医院信息共享与共同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方录入信息多方使用,这样可以减少复查、节约医疗费用,提升看病效率。
一、基于PACS共享平台的远程影像协调服务系统的构架
第一,影像数据中心相互连接。远程影像协调服务的对象之间对进行数据中心的连接,将一家用于远程诊断、会诊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报告等进行存储,也可以将另一家医院所长传的远程教学的内容、影响等进行存储。在对影响资料进行存储时采取的是分布式的存储方式,分院将数据存储在本地,并进行远程诊断信息的上传,本院则可以利用索引对分院的影响数据进行调阅,降低数据中心硬件存储的压力。但是需要对影响资料数据进行备份。第二,进行信息的交互与共享。基于PACS共享平台的影像协调服务是利用技术方式将影响信息发布到总医院的诊断工作室当中去,然后与医院的电子病历进行连接,为医护人员的查阅提供便利。在PACS共享平台上,医生可以进行诊断、会诊与教学业务的开展,实现总院与分院信息的共享与交互。这其中包括了分院将患者的影像、诊断报告信息等上传到总院,其中远程会诊包括患者的影像资料、电子病历、会诊的记录、会诊的申请等,远程教学则包括教学视频、专家的诊断视频以及影像资料等。第三,影像的调阅。在影像调阅上利用的是先进的W eb服务技术,并与影像处理引擎进行了结合,将原始的影像资料进行了调入和处理。然后将结果传输到客户端当中去,以此来实现对影响结果的实时、连续传输。在对影像进行调阅时传输的不是原始模块,而是将处理后的视图接入到客户端并进行显示。第四,系统与数据接口的应用。基于PACS共享平台是允许多个接口同时接入的,每一个接口要按照医院数据量的大小进行确定,这样能够避免数据量过大影响到接口的吞吐量。
二、基于PACS共享平台的远程影像协调服务功能的实现
第一,远程诊断功能的实现。首先,分院所产生的影像数据、报告等会上传给本院系统中,并采取同步存储的方式将上传的影像资料存储起来。其次,本院医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作系统对本院及分院医生的出诊报告进行审核,并对影像资料进行调取,分院的审核结果也会同步的上传到数据中心。再次,分院可以将接收到的出诊报告与本院审核过的报告进行同步保存,为后期的学习提供便利。可见,远程诊断功能的开展,实现了同质化的服务,为本院和分院的一致化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二,远程会诊功能的实现。首先,预约与管理。通过系统可以进行远程会诊的预约,系统会将专家的时间表展示出来供选择,并自动给相应的专家发送短信提醒。其次,患者信息共享。所有参与会诊的医生,都可以在线对患者的资料、影像、报告等进行查看,同时通过PACS共享平台也能够对以往的病历和历史报告、影像信息等进行查看。再次,视频与音频的互动。在线的各个会诊医生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形式进行交流,并将所有的在线会诊医生以视频的形式显示出来,会诊会议的全过程会进行视频录制,便于后期远程教学使用。最后,本地文档的共享。参与会诊的各专家在查看本地文档时,可以同步显示,根据需要进行数据的共享。第三,远程教学功能的实现。基于PACS共享平台的远程教学系统,主要提供的是远程影响业务示范与教育的功能,本医院的专家通过系统为分院的医生提供远程的教学服务。在该系统中的教学功能包括了语言对话、视频交流、白板演示与文档共享。该系统在远程教学功能中会自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绘制和保存,然后传到数据中心去,分院医生可在网页上进行教学视频的播放与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PACS共享平台的远程影像协调服务,能够实现跨院之间的医院影像数据的传输与共享。尤其是在本院与分院之间这种服务方式的应用更为便利,不仅能够提升分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能够发挥高质量专家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另外,基于PACS共享平台的远程影像协调服务,提升了醫院医疗信息的共享程度,降低了协调服务医院的人力成本,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得医院覆盖内的患者都能够享受到及时、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 考 文 献
[1]徐珂,何萍.基于PACS共享平台的远程影像协同服务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13(2):177-180.
[2]林东晓,童振,杨骥.影像科区域协同医疗流程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1,06(7):88-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38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