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姗

  【摘要】依托于课本实验,应用高中生物实验探索法,分析高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以实验操作的角度,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高中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要点。思考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可行性实验探究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最终使学生具有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生生物实验探索法策略一、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具有生命科学观念,运用科学的知识,思路和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这就需要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一旦人们形成了核心素养,就会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会明确多种科学方法,就会养成以科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习惯。
  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影响我国核心素养的主要原因,既有政治原因、经济原因,也有文化的原因。我国实施核心素养教育,本质的就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以自学为辅的教育模式。高中阶段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让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学会科学思考的方法,有利于高中生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生命科学贯穿人生每个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更加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了解生命的多样性;开展小组内头脑风暴,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意识;组织进行生物實验探究,强化科学探究能力;联系生活情景和生物知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二、实验探索法的应用实践
  (一)实验的相关设计
  在“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相关链接提到,活菌计数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的检测、水源污染度的检测等方面。在设计实验时,先由学生确定实验目的:检测学校食堂的食品类中的微生物。在引导学生针对实验内容大胆假设,提出问题:需要检测哪些指标?
  通过查询资料,可以得到食品中既有有益菌,也有有害菌。根据这一情况和课本相关内容,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取样:随机选取食堂的3样食品(分别放置0、1、2天),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研磨,再用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进行稀释;选择2~3个稀释度的样品匀液进行涂布;将班内学生分成4个小组,第一组检测好氧菌数量,配制LB固体培养基,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培养;第二组检测厌氧菌数量,配制LB固体培养基,无氧条件下培养;第三组检测有害菌数量,选取的是大肠杆菌(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分辨,可以侧面评价食品的卫生状况,推断食品中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配制伊红美蓝培养基,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培养;第四组检测有益菌的数量,挑选的是乳酸菌(乳酸菌可以从葡萄糖或乳糖的发酵过程中产生乳酸,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且重要生理功能的有益菌),配制乳酸菌选择培养基,无氧条件下培养;最后统计菌落数量。
  (二)实验研究过程的核心素养培养
  学生食堂是学生集体用餐的场所,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本实验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含量。从实验探究的目的设定上考虑到生物知识的获取不能仅依靠教材,还需要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观察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社会责任,增强生命意识。实验探究从开始样品的收集,到实验分组,最后再到数据统计,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重新对教材知识和生物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通过学生对教材要进行分析理解,在实施实验的过程中,按照理论的假设,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这种依托于课本的实验设计,从分挖掘了教材,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1.主动参与,主动学习。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发现,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是核心素养培养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待科学的培养,采取主动的精神,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更能够通过钻研精神,认真地了解到世界的变化,掌握事情发展的规律。
  2.认真探究,详细分析。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是对世界万物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要养成认真探究的习惯,对待每一个细节,都要以理论与实践的方式进行对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才能够更好地分析得出结论,以结论运用到实际应用中,会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3.团结合作,共同提高。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些任务与同学们进行合作是提高自我水平的重要方式。通过与同学们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大家共同讨论,就会对课题有了深入的了解。通过多种了解,既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又能够在实验中获得真实的理论。
  三、结语
  经过对高中生物实验探索法的应用,可以发现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学生自己发挥优势,运用智慧的思维,发挥科学思考的优势,使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更多展示学生的智慧,更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掌握科学的方法和过程,养成探究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郭翠敏.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策略研究[D].广州大学,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431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