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江
【摘要】近年我国对足球运动越来越重视,而且在各级教育系统中都融入了足球教學,对初中的足球教学而言,学生体能问题是影响足球教学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足球教学开始之前首先应进行体能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对提升初中生体能有很大帮助,因此初中足球教学可加强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应用。本文以某初中为例对此做了分析,希望对这种训练方式的深入应用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功能性体能训练 初中足球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6-0213-02
功能性体能训练是学术界和体育界都非常重视的训练内容,通过国外的相关研究可知,功能性体能训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非常不错的提升作用。但是功能性体能训练目前只是在体育界的运用非常广泛,在教育界对这种锻炼方式还没有进行特别深入的应用。对初中足球教学来讲,应用这种锻炼方式将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进而提升足球教学的效果。因此,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概述
近年功能性体能训练获得了非常多的关注,是体育界的重点研究内容。为了推动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我国的发展,北京市体育科学研究院在2010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家专门针对功能性体能训练进行研究机构,该机构还和我国多个国家级的体育队伍进行了合作,为我国运动员提供了最科学的训练计划。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体育运动和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融合,相关的运动理论、训练技巧因此获得了非常好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运动员竞技水平有了非常大的提升,这表明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我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推动了我国体育训练模式的改革。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象简介
本次研究以某中学为例,在该中学两个班级每班随机抽取40人作为本次的分析对象(下面以甲乙班代替),每个同学都在实施功能性体能训练之前做了体能测试,测试结果表示两班学生体能没有明显差别,为方便后期对比,其中甲班的学生未接受功能性体能训练,只使用常规训练方式,乙班的学生接受了功能性体能训练。为了获得最准确的结果,本次研究排除了已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
(二)训练原则
为了保证本次分析能够顺利实施,在真正开始分析之前应明确以下几点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原则。第一是科学原则,在初中足球教学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应以足球运动和学生的体能变化规律为基础,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训练强度要循序渐进,避免对学社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另外最好能做到因材施教,以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设置训练方案。第二是可行性原则,实施功能性体能训练必须要有完善的方案,方案内要涉及学校的教学资源、硬件设施等和训练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做到全面分析并确定方案可行之后才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训练中[1]。第三是发展原则,开展足球教学是为了推广足球文化,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实施功能性体能训练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上的变化,还要重视学生心理的变化,这样才能让综合素质真正得到提升。
(三)训练内容
本次体能训练的全部内容有(50×8)米的折返跑、绕杆、实心球、坐位体前屈、50米跑、深蹲等,全部训练内容都已经过测试,完全符合初中生的体育水平,同时教师也对折返跑、深蹲等做了一定的强度调整,保证了学生通过训练强化身体素质低的同时不因运动过度而出现损伤。
(四)训练结果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其中乙班的同学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和未接受训练的甲班同学相比在爆发力、柔韧性、反应灵敏度上都有了很大提升。乙班的同学在训练前的50米跑平均成绩为10.15秒,训练后的平均成绩为9.4秒,甲班的50米跑平均成绩基本没有变化,依然维持在10.2秒左右。训练前甲乙班的实心球平均成绩为5.4米,训练结束后乙班平均成绩上升到了5.7米,甲班基本无变化。训练前甲乙班(50×8)米折返跑平均成绩为106秒,训练后乙班的(50×8)米折返跑平均成绩为102秒,甲班平均成绩基本无变化。本次对训练结果的统计选取了几项足球运动中应用最为频繁的选项,通过甲乙班的对比发现功能性体能训练对身体素质的提升非常明显,因此笔者觉得应在初中足球教学中进行大范围推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们对足球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初中而言,受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导致足球教学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需要通过功能性体能训练进行改善。本文首先介绍了功能性体能训练,随后以某中学为例对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做了介绍,发现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笔者觉得,应对这种训练方式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应用,从而为足球教学的发展和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沈杰.初中学生足球运动的体能训练分析[J].情感读本,2017(9):29-3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36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