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足球教学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效果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功能性训练是一类起源于运动损伤康复学的训练方法,近年来该训练方法逐渐被应用在我国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中。本文结合初中足球教学实践,就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初中足球;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效果
功能性体能训练主要指的是一类以稳定性和灵活性为前提,以提高全身肌肉整体功能能力为目的,重视人体各个躯干和关节周围小肌肉群稳定辅助功能的体能训练方法。足球这项运动不仅注重运动技巧,还注重体能储备,在初中足球教学中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能,而且还丰富了校园足球教学方法。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注重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系统性。按照竞技体育运动训练领域中的“功能性体能训练金字塔模型”,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在初中足球教学中应该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基础力量、柔韧性以及协调性等等,通过开展正确的教学训练活动构建正确的动作模式。(2)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训练活动来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实现学生身体素质平衡发展。因此在第二阶段主要以力量训练为主,加强学生核心力量训练,必要时还可以辅助上肢和下肢力量练习。(3)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初中足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训练学生的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以及爆发力素质等。另外,考虑到足球这项运动的技术动作为多维动作组合,需要学生机体的多个关节根据特定顺序联合运动方可实现,为此在给阶段体育教师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加强多关节、多维度的动作力量训练。在初中足球教学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要想提高教学效果便需要严格按照上述三个阶段逐一进行,切忌不可跳跃式进行,以免影响训练效果。
(二)注重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整体性。整体性作为实施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关键,在初中足球教学训练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时,还需要严格按照整体性的原则,即要注重学生在足球训练时其机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关节以及系统之间的联系,注重将上述部分有机整合起来,如此才能确保训练取得满意的效果,通过功能性体能训练提升初中学生的体能。
(三)注重动作和技能的相结合。将功能性体能训练运用在初中足球教学训练中,还应该注重动作与技能的有机结合。详细而言,即在足球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初中足球运动教学的特征来分析不同的足球技术动作相应的结构和方向,完成这些技术动作参与的关节、肌肉以及需要克服的阻力等等,从而将足球技术动作教学训练和学生体能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一般肌肉力量向专项转化的效率,从而不断提高初中生足球运动的水平[1]。
二、在初中足球教学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效果分析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能。足球运动作为一类以技能为主的同场竞技类运动,虽然其是以技术为主导的,但同时也非常考验运动员的体能,由于踢完整整90分钟的比赛需要在足球场中来回跑动,并且还需要经历多次身体的碰撞和争抢,并且在跑动中需要不断调整步伐和转换方向,因此对体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在初中足球教学中应用功能性体能训练,通过三个训练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从而提升了学生的体能。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技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功能性体能训练能够帮助初中学生在训练中迅速的建立运动链,如此便能够让上肢和下肢形成的力量和速度在该运动链上传递并在传递的同时予以整合,帮助学生在肢体末端较好地形成动作速度,最终表现出灵活快速的技术动作。二是,将功能性体能训练应用在初中足球教学中,需要学生感知并控制自身的动作,在此过程中实现了学生本体感觉和控制能力的发展,从而便于学生在足球比赛中更好地控制动作。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对初中生而言,其正处于机体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其个体发育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学校的训练条件有限,体育教师无法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差异性的训练指导,以至于在足球训练过程中常常出现个别学生运动强度不够而一些学生运动强度过大的现象。但是对初中生而言,由于其正肌肉力量和关节强度的发育二者具有协调统一的特征。而功能性体能训练是在根据初中学生身体发育现状适量和循序漸进开展训练,其训练的强度是在初中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有效避免他们发生运动损伤[2]。
三、结语
功能性体能训练作为一类新型的体能训练方式,也是一类新型的体育教学理念,将其应用在初中足球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体能和足球技能,还能避免运动损伤,但是当前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需要更多体育教师根据学生的特征适当调整训练方案,将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莫钻林,邹植阳.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初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4):39-40+42.
[2]路致远.校园足球运动员开展身体功能性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1):83-8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079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