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支架分析及其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凤英
一、支架与支架式教学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及其同事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母亲给予幼儿的支持与建筑上使用的支架有极其相似的地方——既是必要的,又是暂时的。他们根据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将母亲对幼儿语言发展的这种支持作用扩展到教学领域,于1976年正式提出“支架式教学”理论。这里的“支架”,比喻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意义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
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提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要事先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基于“最近发展区”,我们可以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时搭建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如图1.1。
从图1.1可以看出,教学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当学生穿越了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就转变为下一个现有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就转变为下一个最近发展区,学生就进入了下一个发展阶段……就这样,学生经历一个个发展阶段,一步步向前发展。
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支架分析
1.样本选取与分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共62个单元,单元习作共计58次。如果对58次单元习作逐一进行支架分析,罗列烦琐而且作用不大。因此,笔者决定对这些单元习作进行分类,以便发现类的特点,触类旁通。
怎么分类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三学段(5~6年级)提出:“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据此,笔者将58次单元习作分为纪实文、想象文和应用文三大类。按照这种分类法,58篇单元习作中计有纪实文40篇,想象文11篇,应用文7篇。纪实文40篇,占比约69%,体现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用习作记录自身真实生活和真实想法的编写理念。
这40篇纪实文又有哪些类别呢?笔者根据习作对象,从写人、写事、写景、写物、议论五个角度对纪实文继续分类。小学阶段没有写议论文的要求,但有要求学生发表看法、想法等并说清理由的习作,笔者将其单独归为“纪实文—议论”。40篇纪实文中,8篇写人,15篇写事,6篇写景,7篇写物,4篇议论。
2.习作支架分析
写人,是三年级上册习作的开篇之作,下面就以“纪实文—写人”为例,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的支架进行细致分析。
从表2.1可以看出,8次“纪实文—写人”,除了三上第一次习作要素“体会习作的乐趣”,重在激发习作的兴趣、体会习作的乐趣外,其他7次习作要素均明确指出习作的方向——写出人物的特点。而且,8次习作在写法上各有侧重,呈现出“纪实文—写人”的大致序列:从写印象深刻的一两个特点,到集中写一个特点,再到把家人比作动物写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从用多种方法写到结合具体事例写,再到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写;从表现人物的内心,到把人物的特点写具体,再到通过事情写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单元语文要素决定着每个单元核心的教学目标,其中,单元习作要素就是每次单元习作最重要的教学目标。8次“纪实文—写人”,根据单元习作要素,主要为学生提供了四种类型的习作支架:范例支架、图表支架、问题支架和建议支架。
范例支架是指符合习作目标要求、适合学生习作需求、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习作示例,常用于课堂教学之初或任务布置阶段。在课堂评价环节,适当的范例支架还可以作为习作评价的主要标准,如表2.2。
图表支架通常用图式或表格等直观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它尤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启发学生多向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如表2.3。
问题支架通常以递进式或选择性问题的形式呈现。它可以帮助学生分解习作要点或难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进程,帮助学生逐步完成习作,如表2.4(转下页)。
建议支架通常对学生习作过程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引领。它可以降低学生的畏难情绪,为学生习作提供较为直接的方法支持,如表2.5(转下页)。
从表2.2至2.5可以看出,“纪实文—写人”一般有2个或3个支架,少则1个,多则5个,这些支架紧扣单元习作要素,指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三上第一次习作“猜猜他是谁”有2个支架:图表支架引导学生从外貌、性格、品质和爱好等角度思考人的特点;建议支架直接给学生提出“三步走”建议,先思考“你想写的是谁”,再思考“他有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最后“选一两点写下来”。三下习作“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有5个支架:1个图表支架启发学生用可爱的“小外号”来概括人各种各样的特点;2个问题支架分层引导学生的思维进程;2个范例支架为学生习作和命题分别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例。
综上所述,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纪实文—写人”编排呈现出大致序列,并且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了多种类型的支架。纪实文中的写事、写景、写物和议论等习作,以及想象文、应用文等习作,也表现出了同样的特点,这里不做分析。
三、习作教学中支架的运用
习作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支架呢?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除了下册中与综合性学习结合的一个单元外,每册的每个单元都有一次单元习作,而且每册都有一次单元习作在特殊单元——习作单元。下面就从单元习作教学和习作单元教学两个角度谈谈支架的运用。
1.单元习作支架式教学
单元习作教学支架的运用,可以用一个模型表示,如图3.1(“n”表示支架數)。 从图3.1可以看出,单元习作支架式教学模型是一个活动的模型,环节可能是4个、5个或6个不等。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习作可以反映生活,还可以为生活服务。教师要通过尽可能真实的任务,激发学生的习作动机,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2)自由尝试,梳理要点。这个环节是否必需,取决于学生对习作话题的熟悉程度。如果学生对习作话题一目了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由尝试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梳理出构成支架1的基本要点。如果学生对习作话题不明所以,这一步就取消,直接进入下一步。
(3)借助支架1说,借助支架1评。
(4)借助支架n说,借助支架n评。这里的“n”表示支架数。如果有2个支架,这个环节就是“借助支架2说,借助支架2评”;如果有3个支架,就扩展为“借助支架2说,借助支架2评”和“借助支架3说,借助支架3评”两个环节;依次类推。
(5)借助支架n写,单元习作完成。这里的“n”也表示支架数。如果有2个支架,这个环节就是“借助支架2写,单元习作完成”;如果有3个支架,这个环节就是“借助支架3写,单元习作完成”;依次类推。
下面以四上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为例,对单元习作支架式教学模型做进一步解释。
《小小“动物园”》,教材提供了3个习作支架:1个范例支架、1个图表支架和1个问题支架。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教师可以通过“猜动物”游戏引出课题:动物各有各的特点,人也各有各的特点。如果我们把一个个家人想象成一个个动物,那我们的家就成了“动物园”。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习作——小小“动物园”。
(2)借助范例支架说,借助范例支架评。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范例支架,发现把家人想象成动物的方法是二者有相似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范例支架,从一个角度说自己,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范例支架评。
(3)借助问题支架说,借助问题支架评。教师可以先借助问题支架的前两问,启发学生从一个角度说家人:你的家人和哪些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然后,借助问题支架第三问,引导学生谈感受: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同时,引导学生借助问题支架评。
(4)借助圖表支架说,借助图表支架评。教学时,可以先出示妈妈和绵羊的图片,让学生发现二者的相似之处,打开学生思路,生成图表支架,然后引导学生仿照图表支架,找出一位家人与一种动物的几个相似点,从多个角度说一位家人,并且引导学生把印象最深的那个方面多说一说。
(5)借助图表支架写,单元习作完成。教学时,先引导学生仿照图表支架,一一找出家人和动物的相似点,然后让学生标出每位家人给人印象最深的那个方面,提示自己多写一些,最后,学生独立完成单元习作。
2.习作单元支架式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至六年级,每册有一个习作单元,共计8个习作单元。8次习作抓住了习作训练的8个关键因素: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和写出真情实感。习作单元的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高度一致,表现出习作单元最突出的特点:整个单元都为习作铺路,聚焦表达方法的学习。
从图3.2可以看出,习作单元支架式教学模型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型,共有六个环节:(1)单元导读,任务驱动。单元导读立足单元语文要素,旗帜鲜明地聚焦表达方法。(2)精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每个习作单元有2篇精读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有侧重。课文无非是个例子,精读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重在体会表达方法。(3)交流平台,搭建单元支架。基于2篇精读课文的表达方法,搭建单元支架。(4)初试身手,试用单元支架。借助2个左右的练习题,学生尝试运用单元支架。(5)习作例文,巩固单元支架。每个习作单元有2篇习作例文,在表达方法上与精读课文相呼应,目的在于巩固单元支架。(6)单元习作,迁移单元支架。单元习作立足单元语文要素,在单元回顾的基础上直接迁移单元支架。
下面以六上习作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为例,对习作支架式教学模型做进一步解释。
(1)单元导读,任务驱动。本单元人文主题和习作话题都是“围绕中心意思写”,精读课文的教学重在“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单元习作的教学重在“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单元导读时,教师即可以明确地聚焦表达方法——“围绕中心意思写”。
(2)精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第一篇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的中心意思,课文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作者从生物、非生物、人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列举。第二篇精读课文《盼》,中心意思藏在字里行间。妈妈给“我”买了新雨衣,“我”立刻穿上,但是天没下雨又太热,穿不了新雨衣,于是“我”生出“盼穿新雨衣”的心理。“盼下雨”“盼出门”“盼雨留到明天下”这三个事例,都是围绕“盼穿新雨衣”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其中,作者对“盼出门”这个事例,又作为重要部分进行了具体生动的描写。
(3)交流平台,搭建单元支架。交流平台,在回顾2篇精读课文表达方法的基础上,立足单元搭建单元图表支架,如图3.3。
(4)初试身手,试用单元支架。借助2个练习题,初步锻炼学生运用单元图表支架的能力。
(5)习作例文,巩固单元支架。2篇习作例文从不同的角度再次支撑单元图表支架,达到进一步巩固单元图表支架的目的。
(6)单元习作,迁移单元支架。本单元习作,教材提供了2个支架。一个是范例支架:“甜、乐、泪、暖、悔、望、迷、妙、变、忙、寻、找。”教学时,我们可以借助范例支架,从中选择或者另外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汉字来写。一个是建议支架:“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写之前,可以拟个提纲,看看选择的材料是不是能够表达中心意思。”这个建议支架,实质就是单元图表支架。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单元回顾,直接迁移单元图表支架,引导学生借助单元图表支架说、写、评。习作单元的单元习作教学过程,同样适用单元习作支架式教学模型,只是在表述上略有差异。
综上所述,单元习作支架式教学重在适时借助教材提供的各种支架,同时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支架;习作单元支架式教学重在立足单元,搭建适当的单元支架。
(作者单位: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65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