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有效指导初中学生阅读整部名著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胡进勤

  摘 要:名著是经过时间检验,具有深刻意义的经典著作,阅读名著可以从多方面给予学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如通过名著阅读,学生可以增加见闻,开阔视野,充实知识,抑或是体验作者情感,学习行文技巧与方法等,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当前初中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提出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名著阅读,增加学生名著阅读量,扩展学生名著阅读面,教给学生名著阅读技巧,促使学生感受经典,领会经典。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阅读;策略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5-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5.063
   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志士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著作,这些文学著作保留至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瑰宝。阅读名著可以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储备,提高学生思维与理解能力,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然而,据相关调查显示,现阶段我国初中生人均名著阅读量仅为五本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四大名著,这一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初中生名著阅读量极低,同时,名著阅读面狭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学生名著阅读教学极具必要性。本文将在此分析阅读名著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指导初中生阅读整部名著的策略,最后提出在阅读名著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必要性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把书比喻成食物,大致分成了三类:主食、零食、美食。其中主食代表技能方法类书籍,功能性很强,看了以后可以很快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零食则是读起来轻松愉快但没多少营养的那类书籍杂志。而美食,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名著。阅读名著就像是享用美食,是一种享受,会带来身心的愉悦,会使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陶冶情操。著名现代诗人臧克家曾说过:“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而名著就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名著是对精神的熏陶,使人明智,使人聪慧。现阶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名著阅读指导既是现实需要,也是必然趋势。
   二、指导初中生阅读整部名著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阅读
   相关研究表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旺盛,是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关键时期,采用多种策略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显著提升。而不可否认的是,兴趣是动机的直接来源,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事物才会用心,愿意付出努力,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渴望取得一定成就。由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的首要步骤即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阅读。那么,学生怎样才能体会到名著阅读的乐趣,并自觉渴求阅读名著,对名著培养起浓厚的兴趣呢?具体而言,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尊重学生阅读自主权,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初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选择阅读素材时往往不能正确区分阅读材料的适宜性等,部分学生仍然倾向于选择内容浅显,极富趣味性的素材,而有的学生所选择的素材可能超出自身理解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名著阅读素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考虑学生的意见与兴趣所在,硬性要求学生只能阅读教师所选名著。在名著阅读素材的选择上,教师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如教会学生区分书籍好坏,帮助学生认识到适宜的书籍,教师可以给出一定主题,然后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名著,并在兴趣的驱使下,完成深度、高效的阅读。
   第二,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适宜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浓厚的阅读氛围熏陶下,潜移默化中爱上名著阅读。例如,在物理空间的布置上,教师可以在教室内设置读书角,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名著,创造流动阅读的形式,使学生有书可读。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张贴与阅读相关的名言名句及鼓励语,抑或是对教室进行具有读书特色的装饰。同时,在精神氛围的营造上,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读书交流会、趣味阅读等多种具有新意的方式,激励学生阅读,始终为班级营造名著阅读的良好氛围。
   第三,名著阅读可以与影视作品相结合,吸引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名著。名著之所以为名著,被世人所肯定与广泛阅读,就在于它总是在某方面具有教育性,或是在某方面可以称为经典。那么,经典也通常会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得以表现与传承。对于初中生来说,观看影视作品比直接阅读书籍更能吸引注意力,并能帮助学生理解名著内涵。因此,将影视作品欣赏与书籍阅读相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名著阅读方式。例如,《红楼梦》中的语言极富深意,对于大部分初中生来说,阅读起来困难重重,理解上也有障碍,如此一来,学生难以坚持下来。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红楼梦》,如此一来,便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培养对名著阅读的兴趣。
   (二)精选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合理阅读
   初中阶段处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逐步开始自主思维,然而,由于思维发展仍不成熟,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低,难以准确区分事物的善恶是非。对于阅读素材也是如此,学生难以找到适宜自身身心发展特征的名著,许多名著对于初中生来说过于深奥,学生难以理解,即使勉强读完,也鲜有所学,这样的名著阅读可以说是无效的。因此,教师应结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征与学生现实阅读需求及兴趣,为学生精选名著阅读素材。教师所选名著应传递正能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或通过名著阅读,使学生能够体会情感,学习到行文技巧等。
   (三)教授阅读技巧,推进学生高效阅读
   古人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名著阅读教學中亦是如此,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阅读技巧与方法,如寻读法,精读法等。让学生学会抓住作品核心思想,理清作品脉络,避免学生对作品望而生畏。教师教授学生名著阅读技巧与方法,一方面可以减少学生对于阅读的恐惧,让学生愿意读名著。另一方面,可以扫清学生在阅读名著过程中的障碍,使阅读过程更加顺畅。在掌握技巧与方法后,学生的阅读才会更有目的性与针对性,通过阅读,学生有所想,有所学,实现高质量阅读。那么,在教授学生阅读技巧时,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 引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现阶段,初中生学业繁重,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部分地区教学模式仍然较落后,教育目的仍仅仅为使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名著阅读教学不够重视,学生缺乏名著阅读时间,学生缺乏合理安排名著阅读计划的能力。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其次,要引导学生制订名著阅读计划,合理安排时间,要有名著阅读的短期与长期计划,这样才能提高名著阅读效率。
   第二, 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时投入真情实感,在“达意”的同时做到“传情”。让学生学会感受作品的情感色彩,引发学生情感,在情感的陶冶下,展开想象,用心去感受、体会,理解作品,实现深度阅读。
   (四)及时总结评价,促进学生深入阅读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注重评价与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推进学生深入阅读。名著阅读,作为语文阅读课的延伸,能扩大学生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因此,我们有必要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名著阅读活动,对阅读成果加以展示,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阅读的兴趣。以激起学生的自豪感和求知欲,主动地去阅读。同时,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成功进行评价与反馈,使学生发现不足,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表扬、多鼓励,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三、在阅读名著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引导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时,也应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如前文所述,阅读名著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享受美食的过程。其一,对于享受美食来说,不可贪快。也就是说,名著阅读与一般杂志,小说阅读不同,它需要精读,细读,需要读者细细品味,自然不可能像读杂志一般寻读即可。所以,放慢阅读速度是阅读名著的第一步。其二,不可贪量。美食毕竟不是主食,它的作用不是来填饱肚子的,而是来享受的,吃的多了,反倒失了雅致,也觉得腻味,正如大碗喝茶,品不到茶中真意,定要小口浅尝,细细回味方可。所以阅读名著,大可以把量定得少一些,一季一本,半年一本,一年一本,其实都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其三,合自己口味。美食是用来享受的,如果失去了这一核心功能,比方说,喝中药可以养生,但因为中药太苦,其实这类养生方式很难坚持得下去。可以先接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然后等养成看名著的习惯了,再慢慢过渡到别的领域,最终达到“腹有书香气自华”的境界。其四,名著阅读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因此,学生应当做到放轻松,以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来开展名著阅读。名著在诞生之初也只是被当时大众拿来娱乐消遣的,只是经过了岁月的检验后显得愈发珍贵。用品尝美食的心态去读名著,大概心理上会觉得轻快一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名著阅读可以陶冶情操,丰富见闻,增长知识,培养情感。但对于初中生来说,名著阅读又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有教师的合理引导。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整部名著时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读。另外,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材料,所选材料要富有教育性而又能为学生多理解,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实现高质量阅读。对于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要及时评价与反馈,推进初中生名著阅读过程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艳芬.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华东師范大学, 2010.
  [2]夏春.浅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4(3).
  [3]朱勇虎.中学生课外名著导读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研究,2017(1).
  [责任编辑 薛晓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6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