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马红国
摘 要:教育心理学曾研究表明,在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表现出来的。在这种联系中,学生的情感过程是连接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和发挥这个情感教育的功能。调节、诱导学生的情感过程,是促使学生认识过程的进一步深化,意志过程形成的关键,也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提高课堂素质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感教育;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5-00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5.044
如何在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学呢?每一位教师也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但还是收效甚微。如何根据学生本身的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情感教学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我认为广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究。
一、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
“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师只有做到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情有所动、情有所钟。因为一个学生只有爱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进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另外,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的育人环境,可使学生在爱数学这门课的同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一份亲切感、理解感、期望感和快乐感。
(一)亲切感
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依恋性的情感体验。教师体现在教态的亲切感,会使学生从教师的表情和言语中受到启发、激励和鼓舞。教师语言的亲切感,就像优美动听的一篇乐章,可以促使学生自然地走进学习的圣境。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会使学生循序渐进、类比联想,同时在一种似曾相识的环境中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对学生的亲切感无不带有教育学生的内容,他的爱总是倾向于教育的要求,这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热爱的一种体验,这种爱是区别于父母爱的一种体验,带有教育的浓厚色彩。
(二)理解感
它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间由“忘年交”而带来的喜悦体验。数学学科的优点是:科学性、抽象性、严谨性、广阔性,这也恰好造成了中等生及后进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难点,使得他们在学习理解新知识时更加需要一个过程。在解题中,这类学生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或反复出错,这时最需要教师理解他们的努力与困难,关心帮助他们过好每一道难关。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更要善于体察这类学生的特点、志向和需要,因为教师的理解能引起他们心理上的进一步共振,促成师生间的莫逆之交。
(三)期望感
它是一种对学生发展的可能性的暗含期待的体验。“暗示学生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改进的可能性,并把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学生现在的优良品质的各种表现上。”教师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给学生以巨大的鼓舞,使学生能够充满信心地投入到数学课的学习之中去,他们能从教师期望之中获取战胜数学上艰难险阻的力量。教师的期望感较之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感情更为宽广而深厚。
(四)快乐感
它是由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引发的一种情感体验。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好学而不如乐学。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如果在一種情感交融的心境中沟通,是更加容易促成教与学的信息对流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若常常在快乐的心境中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思考的频率,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把对问题的困惑毫不掩饰的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显现出来,提供给教师诊断解惑,也会把解决问题后成功的喜悦让教师来分享。这样一来,师生便会对共同劳动的成果感到心满意足。
二、影响素质教育的情感因素
由于情感障碍的特殊性,它会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践和学生数学成绩的进一步提高,破坏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影响素质教育的情感障碍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列举的几种主要表现如下。
(一)期望过高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素质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由于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思想,在基础学年里的教学中常常会用升学或选拔考试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学生。再者由于数学教学长期脱离学生实际,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进一步加重,学生的抵触情绪萌生,学习热情进一步下降,处在被动消极的情绪下“苦”学,从而导致学生怕数学、厌恶数学,最终放弃数学课的学习,成绩严重下降。
(二)要求过严
在古往今来“严师出高徒”的心理作用下,教师给人的感觉常常是冷言、冷语、冷面孔地出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能给九十九分坚决不给一百分,对学习态度能批评就不表扬,师曰:“防止滋长骄傲情绪。”这类教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期望值心理、表现欲心理、成功感心理及善交往心理往往不屑一顾,长期冷淡学生勤奋与努力的情感,使他们在内心深处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享受不到成功的愉悦之情,经常在一种批评和斥责声中艰难地熬磨学习生活,被动地消耗时光,久而久之,便进一步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情绪上的抵触,行为上的抗拒,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产生了“厌其师,叛其道”的情感状态。
(三)教法呆板
教师的教法呆板,不能根据不同的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差异,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无法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心境下学习数学。近几年来,不管是中学还是小学,考试频繁现象泛滥严重。一种“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奇怪现象,一直困扰着师生,严重阻碍师生间情感的交流。那种三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成绩出来排名次,挂红榜,拍照片等做法长期刺伤着学生的情感。每次考出的几个“英才”,他们高兴(有时更根本高兴不起来)之余,便是朝不保夕的担心,惶惶不可终日。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更是觉得没有面子,失去了希望,每次考试都是给他们带来失败的坏消息,因而他们疏远同学,躲避教师,时常被一种负罪感压抑得喘不过气来。过度的考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做法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这六个字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因材施教”,那就绝对谈不上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如果把“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对立起来的观念也是不正确的。我们的素质教育既要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又要使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使他们的数学素养与身心发育得到同步提高。
(一)情感教育要坚持三性
1.激发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手段,方法、认识的结果或师生之间互相作用的各个方面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此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心境,进一步唤起他们内部的需要,改善教学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2.鼓励性。教师要利用学生普遍存在的期望心理、成功心理、好奇心理及交往心理,肯定他们的勤奋与努力,赞许他们的进步与成功,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使其进一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3.感化性。主要是指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以情激情,以情育情,并以饱满的情趣和真挚的感受影响和感化每一位学生,以求得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去。在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侧重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教师在问题的处理上,应潜心研究、讲究情趣、设计情境、强化情感;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取一些多变式、引伸式、直观式等教学方法,使之进一步达到寓教于乐的崇高境界。教师要进一步加強师生心理交流,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时机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方式沟通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并试图建立起一种浓厚的师生情感,哪怕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都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知数学内容,去认识自我的价值,同时享受获取知识的欢乐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便在于尊重每一位学生。”所以说,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可以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方法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研究与探索的心理需求。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办”,以期进一步把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调动起来,从而使学生在一种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遨游,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另外,教师还必须充分重视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方式的辩证运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数学问题的独立探索和研究,进一步领会数学思维的规律和方法,发展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达到对知识和问题举一反三、概括迁移、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解题前对题目要仔细观察,发现题目的结构特点或内在规律,从而找到解题的捷径所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自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将注重知识传授转移到学法指导和思维培养中来,并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相信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学习兴趣肯定会越来越浓。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坚持实施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数学教师的责任,它也应该成为当下我们数学教师的自觉行动和目标追求。
参考文献:
[1]张海林.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J].今日南国旬刊,2008(6).
[2]程爱莲.浅谈在数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13).
[责任编辑 胡雅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967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