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的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蕴菲
摘要:小学作为我国教育的初始阶段,不仅仅是小学生们学习习惯以及道德品质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样也是学习方法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当中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其它学科学习的基础,而作文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当中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不仅在考试当中占据了巨大的分值,还会影响到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小学生们需要学会正确的作文写作方法,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们正确的作文指导方法,才能够培养小学生们正确的作文写作方法。笔者对于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有一些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所以在此进行相应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小学生们更好的掌握作文写作方法,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作文指导方法; 小学语文; 写作能力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行,我国教育体系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下教师们主要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尤其是在小学这一关键的培养时间段,是对于学生们最佳的核心素养培养阶段。其中培养小学生们写作能力就是新课改素质教育的主要教学任务之一。但是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当下小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对于作文指导方法进行创新,要符合新课改的教育背景,并且可以符合小学生们的实际学习需求和情况。
一、培養学生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只有小学生们具有着良好的观察习惯才能够从好的文章当中吸取优秀的写作经验以及写作技巧,还可以从生活当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能够达到培养小学生们写作能力的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正确的引导学生们进行事物的观察,让学生们从生活以及书籍当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情感,让小学生们的获得丰富的情感以及知识。笔者在进行作文指导时就会经常引导学生们进行事物的观察,例如笔者在进行以“阳光”为主题的写作布置时,会带领着学生们去感受和观察阳光。学生们会通过观察看到阳光下的万物,看到朝向太阳的向日葵,看到被阳光照耀的波光粼粼地水面。学生们会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让人舒适而产生简单的满足。这些真实地情感流露都是学生们进行写作的良好素材。不仅仅如此,笔者还会让学生们观看关于描写阳光的一些文章或者是一些优美的句子,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来学习,学生们要将其中感兴趣的句子进行记录,在写作时可以适当的进行应用。这种培养学生们观察能力的作文指导方法,不仅仅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们的作文成绩、培养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还可以通过观察来让学生们更加清楚的看清世界,对于今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科学的对于学生们的作文进行评价
对于学生们的作文进行评价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但是在以往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当中,教师会根据学生们的文章指出其中的文字错误、语法错误以及核心意思表达上的不足等等。这种评价虽然可以让学生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但是因为小学生们刚开始接触文章,自然会有很多的错误,一旦老师们标准的错误过多,就会使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进行打击,不利于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笔者在进行作文指导教学时,也会根据学生们的文章进行错误的指点,但是同样会积极地鼓励学生们,对于作文当中的闪光点进行标准,让学生们知道自己写的文章有优秀的地方,激发起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笔者还会在课堂上公开对于学生们的文章写作进行点评,在进行表扬之后再将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提出,告诉学生们怎么改会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好,更优秀,这就会使学生们从心底产生好胜心,努力积极地进行写作错误的改正,提升自身的作文成绩。
三、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帮助学生们进行写作素材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培养和提升小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十分巨大。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们的课外阅读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小学语文教师们对于课外阅读并不是十分的重视。笔者在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时会让学生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来帮助小学生们更好的积累写作素材,达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这种状态。而且通过加强课外阅读能力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们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观念,符合我国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对于小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十分重要,小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指导方法则是影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小学作文指导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下的素质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传统的作文指导方法上进行创新,让小学生们更好的进行作文学习,达到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教学效果,帮助小学生们今后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郭秀凤.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的创新分析与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
[2]李黎阳.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07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