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环境优化设计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根据儿童患者这个特殊群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遵循安全科学、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全面探讨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环境的优化设计方案。研究从空间设计、色彩设计、情感体验等方面入手,提出快乐化、差异化、主题化、家庭化的创新设计理念,以期打造更加舒适便捷、具有良好心理体验和疗愈效果的儿科医疗空间,将人性化、生态化和艺术化融入未来的儿科医疗环境优化设计。
关键词:综合性医院;儿科;环境优化;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1-00-04
0 引言
随着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院作为医疗生态环境链的重要一环,自身形象和内部环境对患者的就医体验有深刻的影响。儿童医疗空间面对的是14岁以下,心理、生理均未成熟的儿童患者,对儿童心智成长有重要影响,其环境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人本性更应引起关注和重视。本文将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空间作为研究的主体,全面探讨如何通过环境设计优化该空间的心理体验和治疗效果,为今后我国儿童医疗空间的设计提供新思路。
1 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环境的现状和设计原则
1.1 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环境的现状
当前,我国不少儿童专科医院已经开始注重儿童诊疗过程中的环境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综合性医院的儿科门诊、病房环境设计,大多还沿用旧式就诊空间设计和病房构造,空间布局不合理、就诊路线不便捷、功能合理性不足、人性关怀不足。单调、冰冷的空间氛围,紧张、局促的空间格局极易使患儿产生恐惧情绪,对治疗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而嘈杂的环境和治疗的困难也使家长和医务人员增加了烦躁情绪。
1.2 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环境的设计原则
儿科医疗空间首先应遵循安全科学的原则。在儿科活动区的设计中首先要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儿童好动且自制力差,儿科室内的用具应都进行圆角处理防磕碰,地面应采用防滑材料以防儿童滑倒受伤,卫生间要设置包裹柔软材料的扶手,既防摔倒又防撞伤。尤其是多个患儿集中居住时,要注意选用安全环保、抗菌防污和隔音较好的材料,病床之间用安全屏障相对隔离,并定时清洁消毒,预防病菌交叉感染。
其次因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不同于普通诊室,其主要接诊患者年龄一般在14岁以下,有着区别于成人独特的心理、生理及行为特征。在生理方面,儿童患者的体格和器官还未发育成熟,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水平差异较大;在心理方面,儿童患者处于认知心理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和群聚心理,同时具有依赖性强、判断力弱,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特征[1]。这些特征使儿童医疗环境空间设计在关注儿童患者病情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儿童患者的生理心理特征等特殊因素。例如在儿科就医环节设计中可以通过对色彩、图形的合理利用减少患儿的情绪焦虑,增强舒适感;也可以按照不同年龄儿童的喜好设计座椅、景观小品、游戏区等,提升空间的亲和力,使儿童患者可以更积极地配合治疗,增强空间的疗愈性。
2 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环境优化设计的影响因素
2.1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医疗环境设计中应首要考虑的内容,在儿童身体舒适的条件下才会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在病房环境优化设计中应注重整体的舒适度,考虑到采光、色彩、空间布局安排、绿色景观设置等。儿童患者根据年龄、性别的不同,生理特征差异较大,病房中所有物品均应同时满足各年龄段、各性别儿童的需求,可运用可折叠、可调节家具等。同时,儿童患者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设计中对安全性的考虑尤其重要,应加强关于安全防护的设计,减少潜在威胁对儿童生理和心理造成的伤害及影响,并多选择绿色环保材料[2],使医院儿科医疗环境设计能够给人生理上的舒适感。
2.2 心理因素
儿童患者的心智发育未成熟,不易自我控制情绪,住院治疗时生理不适伴随生活环境的变化,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并出现哭闹、易怒、焦虑、孤独、自闭等问题,甚至产生抵触治疗的心理,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极不利于患儿病情的恢复。在儿科医疗环境设计中,考虑并针对儿童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设计十分重要。环境设计中的造型、尺度、材料、色彩、采光等要素均会对儿童患者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3],应基于儿童特有的习性与爱好,对医疗环境中的各要素进行优化设计,还可设计心理过渡空间,减少儿童心理落差,有利于其在情感上的融入,使其在最短时间内在心理上适应新的环境。病房环境设计应遵循儿童患者心中舒适住所的想法,例如贴近家庭环境的设计方案便可使儿童患者减少对医院病房的距离感、恐惧感,更有利于治療。同时,儿童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巧妙加入关于健康宣传的趣味内容和心理暗示,可使儿童受其吸引,放松心情,在其引导下缓解不良心理情绪,更有助于病情恢复。
3 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疗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秉承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综合性医院儿科环境改造应尽快提上日程,从色彩、空间、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人性化改良设计[4],在设计中充分满足儿童的天性与特征,符合儿童的视觉审美和生活习惯,使儿童患者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接受治疗,从而优化整个空间的疗愈效果。
3.1 儿科门诊环境设计
3.1.1 利用导视系统设计优化就诊流程
门诊功能布局的设计,应在满足采光、安全、温度、卫生间隔的条件下,尽量利用具有趣味性、系统性的标识、标牌、标语、图案等,优化标识引导系统的设计和导医服务,优化工作流程,实现挂号、就诊、检查、取药、住院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在就诊的流程环节和通道上,体现无障碍设计,尽量减少交叉混杂、来回往返现象,尽量缩短儿童患者就诊时间,为儿童和家长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提高医疗效率[5]。
3.1.2 利用景观设计优化候诊区环境 为了打造更绿色环保、温馨舒适的就诊环境,儿科门诊的候诊区可以通过环境分隔、景观小品设计、绿色植物造景、创意家具设施来营造更加轻松、舒适的环境氛围[6]。
在儿科候诊区应打破传统的座椅顺序排列方式,融入新型的座椅组合方式,如组合式、拼接式、分散式、半闭合式等,更适合儿童的活泼行为,可以吸引儿童的注意,使其能在这种新式座椅处原地等待就医,也使家长与儿童感到更加安全、舒适。可适当设置一些半闭合式家庭候诊区,使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家庭有私密空间。此外,考虑到儿童出行时要带许多必要品,在儿童候诊区应多设置桌子及储物处。候诊区的墙壁上可绘制插画、放映动画短片以吸引儿童患者的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可以在儿科门诊周边设计一些具有安全性的水体景观,如叠水、人工溪流、水型鱼池等,利用水体景观可以引起儿童兴趣,使其放松身心、宛如置身公园。
植物也是候诊区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的设置在具有分隔空间、遮蔽景物作用的同时,还可减少儿童的视觉疲劳及紧张情绪,对于儿童就诊时的生理、心理具有积极的调节功能[7]。在候诊区植物景观的选择中,需注意所选植物应适宜室内生长、有利于患儿健康、不易招致蚊虫,可运用一些仿真植物,在植物景观旁放置一些有药用价值和观赏性的植物及其功能介绍,使儿童在就诊的过程中认识中草药及功效,缓解对疾病和用药的恐惧感[8]。在前期设计中考虑景观边廊,将各诊疗环节有机衔接,能发挥更好的整体效果。
3.2 儿科病房设计
3.2.1 儿科病房快乐化设计理念
考虑到玩是儿童的天性,病房家具可以在外形主题化的基础上加强娱乐性功能改造,例如可以将储物柜设计成动物等具象造型,座椅可以任儿童自由拆分组合,使儿童在有限的空间和物品里获得最大的快乐[9];同时考虑到住院儿童床上休养的时间较多,天花板是其视线长期停留区域,可以加强空间顶面设计,利用墙绘、卡通元素营造放松、愉快的整体主题氛围。
3.2.2 儿科病房差异化设计理念
儿童患者在儿科就诊的年龄在14岁之前,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性别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差异较大,考虑到婴幼儿及3~6岁学龄前儿童、7~11岁的学龄儿童、11~14岁的少年等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身高、体态、喜好、需求各不相同,可利用不同类型的图案、文字、标识来装饰病房,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水平和习惯。并且考虑到儿童男女性别不同,喜好以及行为习惯存在差异,可利用不同的用具组合形式、色彩、装饰等满足不同性别儿童的需求。病房用具可改变为可调节式用具,方便不同年龄段患者使用,提高病房家具的使用效能。
3.2.3 儿科病房主题化设计理念
儿科病房主题设计要求病房所有硬件、软件方面都应围绕主题进行设计,包括家具、墙面、床单、护士服、病号服等。应选择迎合当下儿童兴趣的设计主题,考虑儿童的性别特征、年龄差异、病情,以儿童为第一视角进行病房主题设计。可以利用墙面装饰、家具、织物、标识等软质设计作为主题设计的核心,打造几例主题鲜明、易于变换的主题病房,例如针对男生的王子病房、针对女生的公主病房等,满足儿童患者的不同喜好,增强治疗环境的故事性、趣味性、叙事性,吸引儿童的兴趣与注意力,转移他们对病痛的关注,缓解就医消极情绪,达到快乐治疗的目的。
3.2.4 儿科病房家庭化设计理念
儿童就医基本上都由家人陪同,有时陪同亲属较多,易造成环境嘈杂,要使儿童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并实现加速康复效能,就应在医疗区营造家庭氛围,使儿童产生安全感、温馨感。应在病房内设置学龄前儿童患者单人陪护床,有利于家人更好地照顾患儿。在病区和病房应设立相应的陪护区,用于其他陪护人员休息和交流。可设置个别家庭病房,用于有特殊需求的患儿及有条件的家庭[10]。
3.3 儿科活动分区设计
儿科活动区分健康宣教区、游乐区和学习区。儿童宣教区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患儿特点,用图片、动漫、故事等开展健康宣教,增加患儿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儿童游乐区可放置一些小型游乐设施、儿童玩具与创作桌,并配有纸、画笔、折纸等工具供患儿玩耍;学习区可设置多个单个桌椅,并在书架上放置儿童读物,便于患儿学习阅读使用,同时应重视娱乐区和学习区的清洁消毒,有呼吸道及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患儿要相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4 结语
当前,我国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作为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综合性医院儿童医疗环境设计应区分于其他科室,从儿童视角出发,充分结合心理学、美学及科学的相关理论,根据患儿的生理、心理特征,统筹考虑,分类设计,精准施策,最大限度地贴合现代医学模式的要求,通过科学、艺术的环境设计缓解患儿就医的病痛和不良情绪,给予患儿及其家人更多的便利,强化空间的疗愈功能,创造更具人文关怀的医疗空间。
参考文献:
[1] 蔡安妮,张乘风.基于行为模式的空间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1):60-61.
[2] 盛琦轩,张静雯,刘祎.基于绿色理念的儿童学习桌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9,32(01):21-22.
[3] 丁润怡,吴冬蕾.体验性儿童公园景观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上),2018(12):80-83.
[4] 赵其烨,王锐涵.浅谈设计下的色彩与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9(19):119-120.
[5] 胡玉莲.新世纪下关于优化儿科病房建设的思考[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6-18.
[6] 徐思伟,黄海梅,候路菲.城市医疗机构环境景观扩展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19(10):42.
[7] 陈涵琳,侯路菲,季建乐.儿童医院户外景观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18):111-112.
[8] 张姣姣,汤箬梅.基于行为心理的儿童乐园景观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20):52-53.
[9] 黄婷,周珊,刘洪海.多功能家具的使用现状与设计[J].艺术科技,2019(02):16-19.
[10] 王洪旭,蔡志昶,蔡慧.中外综合医院普通病房空间布局比较研究[J].中国医院建筑和设备,2019(20):92-96.
作者简介:翁泽华(2001—),女,江西南昌人,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徐曉莉(1975—),女,江西乐平人,研究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东部战区总医院卫勤部部长,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卫生防疫。
通讯作者:缪菁(1982—),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景观设计,植物造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261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