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从大豆的生物学特性、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与储藏等方面介绍了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关键词: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大豆是粮油兼用作物,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植物蛋白质来源,也广泛使用在工业、食品加工、畜牧养殖等行业。推行大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对提高我国大豆的产量,改善品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促进大豆产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生物学特性
  大豆,别名黄豆,豆科蝶形花亚科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栽培大豆起源于我国,由野生大豆进化演变而成。大豆是自花授粉作物。它有三种类型,分别为无限、有限和亚有限三种结荚习性。其种皮颜色有黄色、青绿色、黑色、褐色等。粒形有圆椭圆、长椭圆、肾形等。
  二、播前准备
  (一)品种选择
  北方应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和抗病性强、植株紧凑、矮壮、较耐旱的中早熟高产优质的大豆品种,主要有中黄13、大锦黄、北丰11号等。选种时应筛选,去掉硬粒、杂粒、病斑粒、虫蛀粒。
  (二)选地整地
  选择生茬或轮作3年以上的地块种植大豆。选玉米、土豆茬种大豆,避免重迎茬。耕翻深度18~22cm,翻耙结合,耙深12~15cm,深松深度25cm以上。伏秋翻耙深松起垄或伏翻,春深松起垄,结合整地,施入农肥。
  (三)种子处理
  播前用35%多克福种衣剂包衣。未包衣的种子用钾拌磷颗粒剂2kg/667m2或根瘤菌菌剂0.25kg/667m2拌种,可增产10%~20%。不包衣、不拌种时,在播前可将3%呋喃丹2~2.6kg/667m2条施于播种田内。要注意采用根瘤菌拌种后,不能再拌杀虫剂和杀菌剂。
  (四)施肥
  1.底肥。在种植大豆前施有机肥2000~2500kg/667m2,可基本保證土壤有机质含量的供应,包括人畜粪尿,秸秆,杂草,泥炭。
  2.种肥。结合播种随机施肥,施磷酸二铵8~10kg/667m2,尿素5kg/667m2,硫酸钾1kg/667m2等作种肥。
  3.追肥。在大豆初花期,追施尿素3~5kg/667m2或硫酸二氢钾0.1kg/667m2。叶面追肥时,大豆初花期至鼓粒初期喷2~3次,每次间隔10d左右,下午4时后喷施,使肥液在叶面停留较长时间,促进吸收。
  三、播种
  (一)播种时间
  北方春大豆在地温连续5d稳定于8℃时,通常在4月下旬或5月初开始播种。
  (二)播种方法
  采用窄行密植穴播法,缩垄增行,窄行密植。行距16~18cm,株距12~14cm,穴播1~2粒,深度以3~5cm为宜,密度(保苗)为2.5~3万株/667m2。
  四、田间管理
  (一)破除板结
  破除板结的时间要在雨后表土泛白时进行,太干太湿效果都不好。一般用人工去除或是耙除。
  (二)查苗补种,间苗定苗
  大豆出苗后,应逐行查苗,断垄25㎝以内的可在断垄两端留双株,断垄25㎝以上者,应补苗或补种。补苗越早越好,最好将子叶展开,对生单叶尚未展开的芽苗进行带土移栽。移栽应于下午4:00时后进行,移栽后应及时浇水。补种也应及早进行,可浸种催芽后补种。在全苗的基础上,实行人工间苗,小苗长出2片单叶,第一片复叶尚未展开时,根据留苗密度进行人工间苗。间掉弱、小、病苗,保留壮苗,留苗要均匀一致。
  (三)中耕除草
  1.中耕。中耕2~3次,间苗后进行第1次,苗高15~17cm进行第2次,开花前进行第3次。深度以第1次浅、第2次深、第3次再浅为原则。
  2.化学除草。土壤处理:在大豆田播后到出苗前的这段时间,用50%乙草胺乳油130~60mL/667m2,兑水30kg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茎叶处理:大豆田出苗后,杂草2~4叶期防除禾本科杂草,用5%精禾草克乳油60~150mL/667m2,兑水30kg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防除阔叶杂草用25%虎威水剂66~150mL/667m2,兑水30kg,用背负式喷雾器喷雾。
  (四)肥水管理
  1.施肥。大豆落花落荚期要酌情追施氮肥5kg/667m2,同时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及微量元素钼、锌、硼等。
  2.灌水。大豆是需水较多的作物,有条件的地方在大豆花期如遇干旱应及时灌水。苗期灌水较多时,开花前用20%的多效唑30~40mL/667m2兑水40kg,适当化学控制防止徒长。
  (五)预防大豆落花落荚
  大豆花荚脱落的主要原因:生长发育失调,土壤养分供应不足,植株群体光照恶化,病虫危害,暴风雨袭击等。主要预防措施:细致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及时间苗、定苗、中耕除草;药剂处理,喷洒防落素;依据大豆生育特点,花荚期干旱时要灌水,涝时要及时排水;加强病虫害的防治;喷施生长调节剂,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失调的状况,从而减少脱落。
  五、收获与贮藏
  (一)收获标准
  大豆成熟时的主要特征:大豆茎秆大部分呈棕黄色,7%~10%叶片尚未落尽,籽粒变黄,豆荚坚硬,荚与粒之间的白膜消失,种子在荚内发出响声时,表明种子已经变圆变硬即可收获。注意,收获期偏晚炸荚多,则损失大。
  (二)收获
  机械收割时,割茬高度以不留荚为度,一般为5㎝,综合损失率不超过4%;人工收割时,要求割茬低,高度为不留荚为宜,及时脱打,损失率不超过2%。
  (三)贮藏
  大豆机械干燥时,只能在40~45℃温度范围内进行干燥,经过5~6h,含水量降到12%~13%,经检验登记,可入库贮藏。
  参考文献:
  [1]李秀春.种子世界[J].哈尔滨:种子世界杂志社,2005.2.
  [2]王述民.中国种业[J].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所中国种子协会,2005.8.
  [3]于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2881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