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程的教与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嘉英

   新一轮教学改革目标突出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此,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探寻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初中历史课教学而言,新《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基本历史知识。通过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和思维方式的训练与培养,使学生能对客观历史过程形成主观的理解和认识,在体验、学习、理解和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认同感,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完成这些目标,必须引导学生探寻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了解到许多学生总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他们对历史学科学习功用不能理解,认为该学科是副科,对升学考试来说,其分值不高,不太感兴趣,但又有一定考试压力,所以总是等着现成答案来背,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课堂上再三启发,还是“启”而不“发”,常常是考试过后向老师汇报:“我背了的都没考到,考到的我还没来得及背。”尤其是近几届毕业升学考试中,历史学科已是开卷考试,有些学生更是不把该学科放在心上,总认为到时翻书就行,殊不知没有听明白相关历史基本知识的来龙去脉,没有掌握学史的基本方法,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积累,根本就不能审题,翻书也找不到该答何处内容,而且答卷时间又有限,因而这种不重视知识建构,只考虑应考并不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标,也不应该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新课标新课程下基础教育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钻研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建构,以引导学生怎样学,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从人的知识来源来看,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大类。接受学习是在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接受间接知识和书本知识是他们的重要任务,也是创新的基础。牛顿说过:“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特别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接受学习尤为重要,历史难以“目睹”,难以“发现”,接受前人的记载和老师的讲述以及多媒体教学资料的直观展示进行体验,探究成为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但接受学习又可分为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学习两种类型。在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一新生的第一堂历史课尤其要重视激发兴趣。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所以在讲授中并不急于上主课内容,而是轻松愉快地上一堂学习历史的预备课,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教材的封面和封底,甚至可以播放历史题材影视片断,激发求知欲,再让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教材首页“写给同学们”,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历史不难,能轻松愉快地学好,并在其后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资源及学生的情况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有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第二,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感受到、体验到学习历史是有用的。学习历史能与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话”,可以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更深刻地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为让学生对“有用”感受更直接,教师可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历史后,可以在写作文时,引经据典论证思想观点,可以用所学知识去评价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文艺作品,分析该作品是正说、戏说历史,还是瞎编乱诌,甚至有些别人想不通的问题,你可能很容易就想通了。因为历史上的人或事,成功的是经验,失败的是教训,你通过学习历史,了解得多,就容易想得明白,“学史以明智”这样,可以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浓厚,更持久。最终形成持之以恒主动接受学习的不竭动力。
   第三,引导学生保持主动接受的状态,在教学中重视新课导入的趣味性和前后知识的联系,并注重结合时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绪,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要做到“启”而有“发”。在基本知识的教学时注意板书的提纲性、要点性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小结时,引导学生归纳,教师点评,让学生及时自我评价出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和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是初中生发现学习的基本方式,实施好这些学习方式,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帮助学习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分析和理解问题,鼓励学生回忆、自由联想、区别不同问题并发现相关联系。积极采用质疑、讨论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历史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将主动接受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在讲“山顶洞人已能人工取火”可引导学生探究这一说法的理由是什么;在引导观察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后,可比较探寻它们为什么不一样;讲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时,学生们就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称誉它,联想到另外的七大奇迹是哪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得到结果,并为将来学习世界文明发展史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三、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第一,教师备课必须备好教师所讲学生所学。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好要讲教材内容的层次、导学方式。历史课标实验教材给历史教师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既是一本“教材”,同时又是一本“学材”,通过学生探究学习的辅栏要求和资料,教师可充分利用适时引导。
   第二,在教学中,改变教师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采取启发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学习,安排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新课教学过程中突出分段式学法引导,一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出示课程的内容要点,引导学生按要点认真阅读教材做好勾划、批注,教师做些必要的知识间的连接补充。二是依据教材辅栏设问提示,思考讨论,加深对该课知识内容的理解,找出一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思考其对我们当今现实生活的启示。三是引导学生归纳发言,教师适当点评小结并请学生在书上做好笔记。四是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通过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是否基础知识过手,是否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长期的学法引导之后,能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求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教师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的氛围和环境。在评价学生时,不只看考试分数,而是把学生参加历史学习过程纳入考查评定成绩范围,至少是在平时成绩记载表上体现出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只要主动学了就会被承认,就会有收获,从而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时,也帮助家长更新观念,不要对子女提出盲目的考试分数要求,应该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帮助孩子培养起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成为一位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孩子将来成就事业贡献社会的一个基点。
   总之,只有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才有可能完成新课标提出的总体目标。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其他任何因素都要通过学生的主观努力才起作用,历史学科教师尤其需要在教学中找到更多的途径,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寻出高效的学史方法,帮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思辩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晓明,王丽荣编著.新课程与教师心理素质[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2]陈旭远,张捷主编.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东北师大出版社
  [3]张一平主编.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编写组编历史实验教材(川教版)教师培训用书》(上册)[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52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