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素养能力为主导的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新闻摄影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思路与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配套改革等,
  关键词 应用人才 新闻摄影课程 能力素养
  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新闻摄影是一门由摄影技术、画面造型和新闻报道等多科知识交叉而成的课程。在传统的新闻类专业教学中,新闻摄影课程一般强调知识传授,同时结合必要的实践教学,来增进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期末考试中,一般采用闭卷方式进行笔试考核。2005年以前,笔者所在教研室主要采用这种方式实施教学。
  
  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内容
  
  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业界人才需求的变化,过去专业基础课广泛采用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与学校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业界需求相适应,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思路,是以能力素养为导向,具体围绕以下三方面内容进行。
  
  1.明确以本科为基点的教学目标
  新闻类应用人才,毕业之后是要到媒体从事新闻业务的。因此,新闻业务能力不仅应成为专业骨干课程教学要着力培养的目标,同时也应成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着力培养的目标。根据这样的思路,同时结合新闻类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本身的特点,笔者将教学目标确定为“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既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争取理论与实践知识相互促进、理论与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初步具备从事新闻摄影报道的基础能力。”笔者认为,即使在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阶梯课程群”中的新闻摄影课程,也应追求“一星管二”的教学目标,即在发挥课程本身独有的功能过程中,兼顾到为电视新闻摄像课程打基础(形象思维与构图训练等)的职能。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认识:
  (1)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内涵,不仅包括人文索养,还包括专业素养。
  (2)人才培养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具有“上手快”的特点,但对于本科人才,课程教学不能单纯强调“上手快”,还必须要做到“厚基础”。即不能仅仅从操作和应用层面进行培养。从新闻业务本身来看,业务能力的发展后劲也主要来自广博的人文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
  (3)就业的需要。世界范围高等教育虽然出现了专业教育上移的迹象,如美国很多专业教育就是放在研究生阶段进行的。但从中国的本科教育看。往往还是与专业和就业紧密联系的。从新闻类专业的培养目标看,其主要就业方向为各级各类媒体和社会文化单位。而新闻摄影课程注重专业技能培养,既与新闻摄影实用人才紧缺这个现实需要相契合,同时也为学生未来就业选择奠定了宽泛的基础。
  
  2.建立以实用为原则的授课体系
  根据本科应用人才侧重能力培养这个教学目标,笔者对庞大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删繁就简的梳理,并确定了以实用为原则的授课体系:第一单元围绕摄影器材及其性能、摄影曝光及其原理、摄影技术及其应用进行讲授;第二单元围绕摄影构图对象、摄影构图角度、摄影构图方法进行讲授;第三单元围绕摄影报道的体裁、摄影报道的要求和摄影报道文字写作进行讲授。确定以上授课体系,是因为新闻摄影这门学问在应用方面对学生普遍存在着“三个门槛”。而要跨越这“三个门槛”,客观上需要相应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三个门槛”是:
  (1)技术门槛。新闻摄影的基础在于技术。没有娴熟的摄影技术,就谈不到应用的问题。这既依赖于实践教学环节,也依赖于理论教学环节。特别是原理性和应用性知识,对学生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造型门槛。摄影报道不是技术展示,而是根据新闻事实的报道要求,并结合画面表达规律和特点所进行的报道活动。从新闻事实的形象化过程来看,不仅需要事实本身的新颖性。还需要画面处理的新颖性和准确性。而这方面的能力,往往来自各种造型手段和技巧的学习。
  (3)应用门槛。对于绝大多数新闻类学生来说,非语言图像符号及表达方式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如何使他们尽快根据摄影技术和造型手段的表达特点,结合摄影报道体裁和质量要求,了解并掌握摄影报道应用的一般规律从而学以致用,也是需要跨越的一个门槛。
  从“三个门槛”的关系看,改革后的授课内容环环相扣,具有渐进性特点。而“三步走”的课程体系,总体上满足了应用性学习和能力培养对知识结构的需求。
  
  3.明确以能力为目标的具体要求
  考虑到新闻类、本科规格、应用人才这些培养基点,笔者对课程教学提出了培养“三个能力”的具体要求。笔者认为。确定以具体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要求,不仅会影响并决定教师如何教,也会影响并决定学生如何学,从而最终影响并决定教学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培养“三个能力”的具体内涵是:
  (1)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否则很难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提出动手能力目标的另一目的,是避免教学中的一般性知识传授。虽然教师不能将能力直接传授给学生,但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建造通向能力彼岸的“渡轮”或“桥梁”,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接近能力目标的条件。
  (2)培养学生相应的研究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学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才而不是培养工匠。因此,研究能力的培养也是专业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一定的创造能力。新闻摄影不仅需要新闻敏感和形象敏感,更需要基于新闻事实的创造能力。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启发、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也是课程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明确上述课程的具体能力培养要求,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不同能力培养问题。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配套改革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之后,接下来是围绕教学闷标和教学要求,进行具体的教学改革,以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得以顺利实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实行以启发示范为主的课堂教学
  因为将授课内容进行了有目的的精简和集中,教师课堂授课时数大为减少,不到总课时的1/2。课堂教学以精讲为主。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式和示范式。示范式教学主要是结合知识点选择具体事例,采取图示方式,建立起比较和参照系。让学生通过直观对比掌握相关知识、启发式教学是借助典型案例,通过问题启发、直观启发和示范启发(先由教师解决某个问题,再设置同类问题由学生破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举一反兰、触类旁通的应用能力。
  
  2.加强以点评分析为主的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主要围绕两个方面进行:
  (1)根据教学目标科学地设置实践作业。作业设置是否科学是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保证。设置作业既要考虑跨越“三个门槛”的知识需要,又要考虑“三个能力”的培养需要,还要考虑作业次数比较适宜。太少难以达到教学

要求,太多则容易过犹不及。根据以上考虑并结合新闻摄影课程的实践特点。笔者将实践作业确定为“一小”和“一大”两个部分。“一小”以技术为核心,“一大”以应用为核心,包括消息、特写和专题三项内容。从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看,作业量比较适当。
  (2)加强对实践的点评与指导。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示范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感受不同技术导致的不同效果。一种是在讲评环节,通过作业点评,指出其成功或缺陷之处,并对成功或缺陷做出理论讲解与分析。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最初的实践往往比较盲目,抓不住要点。而经过点评和分析之后,积累了经验,提高了实践和应用意识,其学习效果普遍得到增强,并且点评次数越多,学生们的收获越大。所以后来适当增加了点评课时。
  
  3.开展以小组协作为主的课外自学
  开展小组协作课外自学,出发点是为了弥补课堂授课内容过于单一和集中的缺陷而设计的。通过搭建小组协作课外自学平台,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课程知识与营养。更为重要的是,小组协作学习作为一种集体与个体有机结合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于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是:将没有讲授的课程内容分成若干课题,由同学组成对应小组,再由小组将课题分解到每个成员。每个小组通过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协作方式来完成自己的课题。其中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查找资料以及分析研究等工作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而教师的任务是事先指导、事中辅导和进度检查,并在课程结束前两周,安排时间让各小组进行结题交流报告。
  
  4.实施以能力素养为主的教学考核
  实施以能力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教学,客观上需要一个与之配套的考核体系。否则课程教学改革难以落到实处。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将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和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避免单纯的知识性考核,让考核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起到检验和促进的作用。
  (1)确定了以实践作品和课程论文(一般结合小组学习分解课题,也可自定选题)为主的考核方式。作品考核既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是否拥有扎实的知识,又可以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论文考核可以较好地检验并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将平时作业成绩核定由一次改为两次。过去平时作业成绩是一次核定,现改为两次。每次作业事先公布评分标准。学生对作业所获成绩不满意,可以通过重做来提高。将成绩与作业质量挂钩,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从教学考核角度,分数只是手段,而素养能力培养才是真正目的。
  (3)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评分小组。由学生选出若干学习好、有原则的同学组成评分小组。在教师的主导下参与作业评分。让同学代表参与评分过程,有三个好处:一是有利于作业评分的公平和公正;二是有利于学生了解作业好与不好的原因;三是作业中的问题可以迅速反馈,有利于其他同学在实践中借鉴和避免。单纯的教师评分,学生很难了解到分数背后的原因,自然对于学习中的问题也就难以察觉。
  
  三、需注意的问题
  
  当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1、点评分析的分寸把握。分析和点评中难免会涉及具体学生的问题和缺陷。特别是首次点评,问题和缺陷比较普遍。在公开分析点评的情况下,如何既不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又使问题和缺陷得到充分揭示,从而起到促进学习、提高能力的作用,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2、对学年制的依赖。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学生的素养能力培养,除了动手能力,还有理论能力和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学生后两种能力主要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和课程论文写作环节实施培养的。实践中发现,小组协作学习的效果和小组成员之问的密切程度以及小组开展活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而小组成员的密切程度和活动组织的有效与便捷又与是否学年制关系极大。笔者曾在选修课中尝试开展小组协作自学,结果因缺乏有效组织而流于形式。
  3、对立志考研的学生是否合适。上述教学改革,出发点是本科应用人才。对于那些把本科当作起点而志向考研的学生来说,侧重培养实务动手能力这一点与他们未来的方向选择是否合理一致,目前还难以断言,值得关注和思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4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