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迷养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梅 朵
养生经,人人学。人人都想懂点养生经,可不是人人都能养好生。
没什么比自己了解更好
日常生活的小变化往往能带来巨大的生活方式的变革。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健康北京》和《快乐健身一箩筐》成为北京地区最火的几个栏目。其中《养生堂》是2009年中国电视界最黑的黑马,一个新创的日播栏目,短短一年间收视率冲进北京地区前十名。
这些在吃饭前播出的节目(也是最差收视率的时段)会直接帮助人们处理自己的问题――应时应季地告诉观众怎么吃才更健康,教观众怎么从细微处洞察自己身体有什么毛病,此外,对医案的病因进行分析,并给出如何调养的思路。
除了收视率飙升外,这类节目得到了人们实实在在的追捧――《养生堂》每天接到的观众热线电话超过900个,询问主讲人的单位、地址、出诊情况,还有不少人因为到了医院挂不到号而求助栏目组给予帮忙。在节目中亮相的嘉宾,不管是大学教授还是江湖郎中,都会一夜成名。甚至连节目里介绍的食材,也会在第二天价格飞涨。
《养生堂》栏目制片人伍立一手策划的节目助推了社会上的养生热。他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当下就医的难度和医疗现状与人们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只要去大医院看看,那里拥挤嘈杂的环境让健康人都心烦意乱。所以,养生栏目能够脱颖而出,未必是做得多好,而是适应了广大观众的养生需求。”
当然,人们聚在一起谈论自己身体的健康问题,彼此相互学习,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然而今天自助养生运动星火燎原似的发展,却是史无前例的。
在去年地坛书市上,各种健康养生书籍成为销量榜最大的赢家。此外,天津、山东、辽宁、湖南等地方电视台也在重点打造自己的健康养生栏目,中央电视台10套也正在酝酿此类栏目。
这些节目的形态各不相同。只有中老年观众收看,通常成为一些栏目所避讳的话题。不过, “得大妈者得天下”,这对于健康养生栏目来说可以成为一个天然的优势。
有趣的是,年轻观众逐渐开始增多,并且反响极好,使这种自我照料的观念成为流行最快的新趋势。他们有些是对专家的疑问感兴趣,希望能借专家之力,对自己身体情况自行研究。有些人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相互交换意见,而不受专业人士传统式指导,这点很不同于大爷大妈们。
在此影响下,我的一个年轻的朋友,过去餐桌上是风光无比,现在涮羊肉基本弃而不用,转而都换成了凉寒性的荸荠或者生鱼片。在研究过几本有关养生著作之后,他分析自己体质偏热,从此以后,他更在意的是作为碱性食物对自己心血管的体贴,更在意其中是否有高含量的单宁酸和花青素为他留下青春的功效,同时也在意一个划算的性价比。他再也不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个美食家了,却严格要求自己成为一个健康执行者。
和他吃饭要忍受巨大的压力,比如聊到哪一味有什么功效,哪种搭配适合你的体质,适合什么季节吃……他个个如数家珍,每一样都能讲出个道理来,归根究底不外乎也就是要吃得很健康很有机。由于特别喜欢搜集来自名医的汤料配方,他和另外一群追求养生的朋友结缘,他们有时候甚至会锲而不合地四处去搜寻配方里或珍贵或稀奇的药材和食材。
目前,像他这样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他们自己就能执行往往由医生和实验室所担任的工作。
脱离医生掌握的并不仅限于这些,根据《医药世界新闻》的报道,“人们可以而且应该在医药上取得独立的地位。”这和畅销书《求医不如求己》作者的主张不谋而和。这本书的作者就主张将身体和疾病的管理权交给自己,并告诉他们如何去管理,这对提升民众健康和福祉是颇有成效的。其理论前提正如作者所说“我们每个人身上本来就百药齐全”、“穴位就是你随身的药囊”。每个人只要改变原有的挂念,再懂一些简易的医学知识,就可以轻装上阵,不再为身体烦忧。
今天的养生栏目以及书籍里的课程,从《黄帝内经》、武林诸家到道家养生,从足部保健到小儿科经络,应有尽有。在全国各地,人们开始学习如何号脉和配制中药,看掌纹和面相给自己诊断病情,甚至自己动手给自己针灸,难度不亚于一些简单的外科手术。
大学、医疗机构、电视台、出版商、民间中医积极提供自己动手诊断的课程和书籍。中产阶级原本瞧不起的下里巴人的治病方法,现在已经成为骄傲的象征。人们以懂得养生经而引以为傲。
你不能够想象现在药房销量最大的是党参、当归、菊花、金银花,明显好卖于西药,一天就能卖出几百服,中药DIY运动正在盛行一时。在短短几年,有一项数字完全对调:现在中药有30%是卖给专业人员,70%流入自己动手的消费者手中。
很难准确地说出养生到底是从何时开始兴起的,五花八门的养生路数哪种最好。早些年广电总局针对医药行业广告清理力度的加强,曾经喧嚣一时的医药养生广告已经基本销声匿迹,这类不法广告的泛滥,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健康阿题的关注和对养生的需求。
一位坚信中医养生的大妈说道,“几片姜几勺红糖,烫几次脚,就能赶跑的小坏东西竟然要花几百上千才能摆平,留下一堆的西药副作用折腾小肝小肾,岂有此理!老百姓需要中医,如果大家都了解了中医,了解了穴位,了解我们人体的自愈能力,会少花费很多冤枉钱,会少受很多痛苦。”
而医者自古有限,且多为病后“急就章”,费时费力,成本高昂,且很多时候还很难以治愈,养生热的直接原因,无外乎是人们愿意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减少看医生的次数,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辛苦打拼的白领更不用说了,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明显感觉到体质变差了,再加上不常运动,健康问题一抓一把。进入中年之后人体的多种功能便开始减退,大体上以每增长1岁减退1%的速率发展,得个这病那病拖累自己不说,更拖累家人。
“每天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度过,那感觉真是,把有限的生命耗费无聊的工作之中。为啥非得你连续几十个小时在灾难现场。而且你的责任心重,难道对自己的家庭就一点责任都没有么?”说话者是某IT公司员工,两年前被诊断“亚健康”之后,开始学习中医,练习太极。“我那时就改变主意了――工作是社会的,成就是集体的,只有身体是自个儿的,而且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像网易总裁丁磊,他的养生则更多有修行的味道。他和娱乐节目主持人梁冬一起学中医,拜人广州著名老中医邓铁涛门下。从此开始习惯四处向人推荐《道德经》,把“上善若水”挂在嘴边。中国式养生,本来就包涵了一种低调的生活方式,并向中国传统文化索取智慧的意思。
表面看起来,养生这只不过是一种流行罢了。然而这种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付钱让别人来处理)的背后,反映出我们的价值观、医患关系的紧张、对疾病的看法,对身体和自我认识都有了显著的改变。
养生出轨
近来,关于健康养生的建议铺天盖地
向我们袭来。依照各种养生标准,它们都反复鼓励我们每天吃几份数量可观的水果和蔬菜,做不同的身体锻炼,以及更加专业的针对患病穴位和经络做各种各样的掐按捏揉。
这是一场艰苦的斗争。首先,健康养生就像房价一样,忽如一夜春风来,难免有很多泡沫。我身边有不少中年人,这几年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注重健康了,也陆续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对经络和穴位有些许了解,即便是这样,他们也一直不敢确定在哪儿,看多了,还似乎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不知听谁的。很多人觉得只要把经络穴位都熟记于心,汤头方剂都倒背如流,便可治已救人了。岂知学医和看病竟然是两回事儿。
其次,改变人们的行为几乎总是很艰难的。但有时,如果我们对改变的理由深信不疑,我们也可以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我的老婆婆,一直患有遗传性糖尿病,后来她读了大量中医治疗防范糖尿病的书籍,总结认为戒掉主食、水果、红肉,她相信了这种观点,于是在几个月中改变了自己的饮食方式。 “有人给了我那几本书,它们讲得非常有道理,”她回忆道。
为此,她搜集了很多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包括街头地摊上卖的一些偏方小册子。她至始至终地坚信,中医治疗糖尿病不会有副作用,而且是全面调解的。当时,她一边每天注射胰岛素,并在生命中一个如此虚弱的时刻如此极端地改变膳食习惯(意味着停止摄取所有奶制品、红肉、水果)。另外,她经常跑到农贸市场的杀猪摊前向人家要几条猪胰,回家用冬瓜皮煮水,又加些枸杞、盐和调料,就这么一天一吃,这似乎有些奇怪。
“我并不认为这很极端或偏激,”她说道, “而且我感觉它来得并不突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种养生膳食的关键是要持之以恒。”
在坚持两年后,我老婆婆的血糖检查结果的确有很大好转,她基本摆脱了血糖高的困扰。不过她认为,她吃得也没有以前快乐,健康了。
于是,她逐渐不再那么严格遵守膳食计划了,“随着对自己的寿命越来越乐观,我也在越来越多地告诉自己: ‘生命太短暂了,不能不吃红肉’。”尽管现在她有时候能保持克制,但有时候却暴饮暴食。
目前尚无科学证据表明,特殊膳食与康复之间存在关联。她去医院看西医,医生认为,或许仅仅是因为停止食用奶制品和红肉,大幅减少一个人的卡路里摄入量,而食用猪胰,从而使人们从膳食中获得了某种健康感。这种膳食或许充当了安慰剂的角色,使她感觉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和康复。但是,医生坚定地强调,一个人在病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采取这类安慰剂膳食计划并不明智,因为在虚弱时期,它有可能剥夺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
而职场白领对养生的需求其实更强烈,他们为了金钱和事业苦苦打拼,把自个儿身体当成了随用随取的透支银行。2007年“零点调查”公司发布的一项关于外企员工疲劳程度的调查显示,在中国境内,逾九成跨国企业员工成为“过劳者”,尤其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中年员工,正处于“蜡烛两头烧”的人生阶段,成为最有可能“过劳”的人群。
说到“过劳”,这基本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职场通病。皮肤暗淡粗糙熊猫眼不消不算,肩周脊椎酸痛也都接踵而至。从这个角度讲,他们的病虽非直接由“心”引起,却是被“心”羁绊,无法静养。
按照中医养生的说法,身体过劳,可导致心力衰竭,元神受损,疾病趁机入侵。据《黄帝内经》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古人早早就悟出了养生的道理,推崇起居规律饮食有节的健康生活。可是很多职场人每天忙得熬到半夜,甚至连生场小病的时间都没有,包里常备着应急药物和营养药丸,去医院排队挂号成了奢侈品,实在撑不住才肯缓缓倒下。要再让他们“天天太极与武当,积极人生赛沧桑”,一轮太极拳,二轮武当剑,每天起早坚持三十分钟锻炼,也难。更别说再让他们主动走到一碗杂粮饭,几样清淡小菜,不要说有什么明显的荤腥,就连点点油腥也见不到影子的餐桌。
看似合理的休养生息方案,执行起来却遇到了困难。就连我的婆婆,她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再坚持糖尿病人的膳食计划了。她因未能坚持下去而感到遗憾。但这或许仅仅是因为,她生命中那个需要这种膳食的特殊时刻已经过去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963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