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养生:养生就是珍爱生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老子,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名李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因著《道德经》而被后世附会为道家创始人。他对养生,特别是养生哲学,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对后世哲学、医学、养生学、气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养生哲学后来被中国道家养生派几乎全部继承下来,并将其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的思想,包括养生哲学,都记录在《老子》一书中,深为后世学者所重视。
老子以他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审视社会和人生,不仅提出了安邦治国、为人处事的原则和方法,同时也阐明了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并且身体力行而得以长寿。传说老子活了上千岁,《史记》作者西汉司马迁是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他根据掌握的史料,经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虽不中亦不远矣。
司马迁说老子能活160余岁是修道得来的。那么,老子是怎样“修道养寿”的呢?其实,老子认为的养生就是珍爱生命,使之不受伤害。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是非常珍贵的。所谓“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句流传至今的著名格言把人抬高到了与天地同等的地位,后世则称之为“三才”(天、地、人)。养生首先要重生、贵生、爱生,千万不要“轻生”,即以危害生命的代价来追求物欲。老子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其大意是说,人因为有了身体(生命)才有忧患,如果没有身体(生命),哪里来的忧患痛苦呢?人一来到尘世上,就为名忙、为利忙,为活得更好忙。而贪图名利的做法必然是耗神伤身,贪图色欲口欲则会斫伤身心,这些都是不爱惜生命的表现。对此,老子明确指出:虚名与身体哪个更亲切?生命与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与丧失哪个更有害?过分的爱惜必然会导致更大的破费,过多的积存必然会导致更大的损失。知道满足才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才不会遭到失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基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提醒人们要“知足”“知止”,不要以“四大之一”的珍貴生命来追求身外之物。
老子教导我们,名利得失、金钱财物、色欲口欲都是身外之物,决不能过度企求和追逐,否则会伤生害生。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面临着种种诱惑,在这种生存环境下,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只有健康的人格、平衡的心态,方能从容应变。老子教导我们的不是只知道功利和竞争,只知道去进击、去拼博、去享受,而是要知足知止,懂得“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以珍爱生命、保养生命为重。
明白了珍爱生命之理,就要掌握养生之道。长寿不长寿,就看你善不善于养生。养生不当则易死,养生过度也易死,养生适当才能长生。因此,老子分析说:“出生人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就是说,人生一世,从出生到壮年的生长时间占十分之三,从壮年到死亡的衰老时间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到天年,却因为行为不当而导致早逝,也占去了本应有的生命的十分之三。是什么原因使人们不能无疾而终呢?就是因为过分地追求生活的精致和享受,不懂得正确的保养。《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可作为老子此论的参照。
因此,养生应以限制个人欲望为前提,尤其是不要以健康为代价来追求个人欲望。
智力冲关答案
亏损50元。两人一共发了999次红包,在前998次中,每次小红发红包后,小明都会赚0.1元,共赚了0.1×(998—2)=44.9(元)。而最后一次发红包后,小明付出的是99.9元.99.9-44.9元=50(元)。
趣味谜语谜底
隐冬、冬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684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