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石胜敏
摘要: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简称为“学困生”,他们因为各种原因造成了数学成绩不佳,这样的情况出现不仅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很大负担,而且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很大的挑战,帮助学困生转变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成绩是摆在每个高中教师面前的任务。
关键词:高中 数学 学困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高中数学学困生(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而学习成绩低下,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困难的学生)已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研究了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数学学困生的界定
从理论上讲,界定数学学困生应当综合智力测量、人格测量及数学成绩等各项指标。然而在现行教育条件下进行这方面的测量既不易操作也不够现实。事实上,多次测验的数学成绩分布足以反映一个学生在该学科的学习状况。所以,本文对数学学困生界定为:数学成绩达不到既定目标的学生。这里的既定目标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大纲对数学基本知识的基本要求(能够识记、理解);第二,最低限度值。这些均能从试卷上反映出来。即本文所说“:高中数学学困生”是特指智力正常而数学成绩显著低劣的学生,简称“学困生”。
二、做好学困生的思想教育必须了解学困生的成因
1.在课堂上的精力不集中,甚至打磕睡等,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2.课前课后根本不会看书,看书也只是敷衍了事,对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只是看到一个表面,而看不到其内涵,导致对概念和定理模糊不清,没法做到真正的应用。
3.缺乏自学能力,如:在看书时不能找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回答教材中基本的问题,说不清楚自己掌握了哪些,同时也提不出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题,阅读程度慢且易受外界干扰,读书十分被动,没有自觉性。
4.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
5.不配合老师的教学,对于老师布置的练习、作业,只是应付,胡做乱做,更有甚者抄袭了事,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不能说出这些作业是哪些知识点的运用,不想寻根问底。解题时不遵循一定的步骤,解题过程没有逻辑性,语言不规范。
三、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应注意的问题
1.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克服偏见。要使学困生转化,首先,教师的观念也要转变,偏见也要改变。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形成了“只要成绩差就是差生”的思维模式。错误地认为学困生是不可调教的“朽木”,把学困生打入“另册”。有的长期歧视、冷落,上课从来不提问,表扬从来没有份;有的隔离、孤立他们,把座位调到教室的最后排;有的进行惩罚(罚作业、罚打扫卫生)、体罚,等等;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希望,造成自卑、自暴、自弃,甚至放弃学习而踏入社会。对于这些学困生,我们要引起注意,随时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我们要应该确立这样的观念:(1)学困生不是天生就差。有的是社会环境因素所造成的,如家庭关系、交友关系、师生关系;有的属于学校教育因素,就是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引导不得法,简单粗暴,缺乏细心、爱心、耐心,甚至缺乏良心所造成的。(2)学困生不是一切都差。在他们的身上往往专长突出,特长明显。在这些专长、特长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有的思想品德比成绩优秀的学生都好。(3)今天差明天不一定差,现在差将来不一定差。当年的学困生现在成为企业的强人、社会的能人、家乡致富的带头人比比皆是。(4)表面差实质并不差。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候模仿老母鸡孵小鸡,把老母鸡赶开自己坐上去,人们从表面现象上看,认为这孩子愚蠢透顶;在动手制作课上他打了一个三只脚的凳,老师、同学纷纷嘲笑,认为愚不可及。其实这不也体现出小爱迪生善于模仿,善于创新、发明吗?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克服偏见,消除成见。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不要让问题成为优生的专利,人为导致课堂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以便及时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困生回答问题,为避免学生回答不出而感到尴尬,可把问题拆成若干小问题,多设几个台阶,深入浅出,使他们经过思考后能回答正确,从而让学困生尝到“我能行”的成功体验,逐步树立信心。
2.把数学不断地在生活和抽象的训练中循环,让学生真正热爱数学,主动发展自己的数学能力。自主学习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数学本身不是枯燥的解题,更不是题海战术能够涵盖的。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高中数学中造成学生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反复训练,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要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总之,对于学困生转化问题还有更多的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研究,如认知因素、知识障碍、方法障碍、智能障碍等等。但只要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社会联合起来,肩负起教育的重任,相信每一位学困生都是可以进行有效转化的。
参考文献:
[1]朱水根,等.中学数学教学导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刘伟芳.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原因分析[J].数理化学习,2009(4).
[4]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77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