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于强化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娜萍

  [摘要]网络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也因此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成长产生了长期的、连续的、潜移默化的消极影响,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对此,应积极探索新时期网络条件下学生管理的对策,以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学生管理 网络化 高职院校
  
  自1994年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以不可遏止的发展态势快速进入人们的生活,让人们享受高科技带来的各种魅力的同时,也深刻冲击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网络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便捷的信息传递和充分的资源共享性,正日益成为了一个全新时代的象征并现实地存在和影响着学校、教师及学生,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高职院校所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1 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1月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学生在中国的互联网络用户中占28.8%;从上网用户的年龄结构看,18~30岁的青年人占49.9%,约占“网民”的半数;从文化程度上来看,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又占了“网民”的36.2%。这些数据显示,学生已成了网民的中坚力量。
  笔者曾对在校高职生做过一项调查发现,高职生上网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看新闻,或者是获取信息,这当然是比较积极的一种,能较好利用网络资源,为自己服务;二是玩游戏,游戏对智力及反应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但是如今游戏的逼真与刺激,非常容易让人沉迷而欲罢不能;三是网上聊天,OICQ又是一种非常盛行的聊天工具。而为什么同学们会对聊天情有独钟呢?当笔者问及这个问题时,一部分同学回答是“交网友”,其他的同学是和朋友联系。一位热衷于上网的同学说:“一般只要有时间我就上网,有时上课我都情不自禁地想着上网。”的确,在同学中,为上网,废寝忘食者,甚至逃课上网者大有人在。
  据了解,在网络上主要存在三类污染现象:
  第一是黑色污染,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其言论往往背离国家的方针政策,更时不时有直接攻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言论出现。
  第二是黄色污染,其内容不言而喻,这方面信息往往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高度关注。
  第三是灰色污染,就是网聊现象,实际上网络聊天工具的泛滥正在给成长中的青年学生带来更多不利的影响,网恋现象时有出现。
  
  2 网络吸引青年学生的根源所在
  
  网络对青年学生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有:
  2.1 信息需求量的急剧增加
  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黄金年龄,渴望知识,而网络上资源齐全、氛围自由、不受限制的特性恰恰符合了大学生的要求。很多学生查资料不上图书馆,直接上网查询,网络的便捷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
  2.2 娱乐方式的多元化
  从网络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这里是一个多姿多彩的缤纷世界。最新的电影,最酷的音乐,各类明星八卦,这里是娱乐的天堂。很多人上网除了聊天外,还经常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等。
  2.3 强烈的交友欲望
  80后出生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个性鲜明,进入大学后渴望交友,希望别人理解自己,但又不愿主动与同学交往,闭锁真情,现实中没有太多的朋友。可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隐蔽真相和真心,与他人自由平等地交谈各种话题,还可以体会一呼百应的成就感。另外,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烦恼,在网络里可以找人倾吐,很大程度上可以让学生从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获得短暂的解脱。研究表明,社会疏离感与对网络的依赖性存在正相关系。
  2.4 现实与梦想的缓冲地带
  在充满理想与激情的青年时代,也伴随很多的失意与落寞。学习生活的压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总会让他们产生挫折感,网络论坛可以自由讨论,网络游戏里的英雄人物呼风唤雨,这些都成了他们心中的虚幻愿望,满足了一定的成就感。
  2.5 对性的好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成熟期明显提前,身体性机能的完善使得青年学生容易产生性冲动和神经过敏,对异性产生好感,对各类性话题产生前所未有的兴趣。网络上流传的裸露照片,敏感的文章标题,带有性暗示的链接都容易使得这些缺乏控制力的学生欲罢不能。网络的性教育使部分学生陷入了性焦虑。
  
  3 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高职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奇、特的东西充满好奇与兴趣。因而,为了防止因好奇心而导致的不良网络行为,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杜绝西方国家的“网络文化霸权”和“网络文化侵蚀”,“堵”是首要的屏障。
  3.1 完善学校硬件设施,设立专门的学生网站,加强网站管理建设,宣传主流思想
  3.1.1 完善网络立法,加强对网络的监督
  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开发了“东方卫士”、“网络警察110”等过滤软件,高校应该针对学校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校园网的过滤软件。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督。如成立校园网上担任指导、协调、检查、监督作用的“网络警察”。
  另一方面要结合本校实际,出台网络管理规章制度。首先,在“两课”教学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把管理和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其次,建立“乡规民约”。除国家有关规定外,还应制定一些校园网络规范,如《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件》,对违反规定者,分别给以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资格、给予处分等处罚。
  3.1.2 设立学生网站,创新形式,优化服务内容
  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部,派专人实时更新校园网内容。针对学生对政治教育方面的网页内容不感兴趣的现象,可以开设匿名讨论组,以不违反党和国家的政策为前提,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讨论自由和人身隐私。重要的是教育者要从学生讨论中搜集信息、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使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和“对症下药”,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其次,可以适当增加校园网的娱乐版块,对校园网增设限时开放。
  3.2 强化队伍建设,造就高素质、技术过硬的网络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首先,建立一支专业的网络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一方面要强化队伍的理论建设,加强对网络学生管理工作的理论探索。另一方面强化网络技术培训,把学生管理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既具有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又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网络学生管理工作队伍。
  其次,建立一支以“两课”教师为主体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专任教师工作在教学一线,他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形成了对他们的信赖,使他们的教育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激发大学生对政治信息的需求。因此,选择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网络技术水平较高的一线教师组成的学生管理队伍,深入挖掘网络学生管理的潜在吸引力。
  再次,建立一支由大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学生管理工作

流动队伍。在大学生中选择一批思想素质高、综合素质全面、网络技术熟练的学生骨干,让他们参与创建、维护、改版、升级等工作。
  3.3 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正面指导
  网络上的垃圾信息量之大可见一斑。国家虽然有很好的过滤系统,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与其双方斗勇,不如让双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大胆创新,学习“大禹治水”的精神――堵不如疏。而这种“疏”是以教育为本的,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3.3.1 开设性教育课程与心理辅导课程
  据一项上网内容匿名统计,有46%的大学生曾浏览过色情网站,其中的36%主动寻找过色情网站,11%的大学生承认有过虚拟性行为。在校园里,“性教育”一直是一朵“羞答答的玫瑰”。中学里总是“谈性色变”、“避之不及”,而大学里性教育也没有专门的课程,就连我国最早开设性教育相关课程的同济大学也没有明确提出“性教育课”的名字,而是称之为《大学生自我保健》。但与此同时,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却对“性”产生好奇、甚至因为性知识的缺乏而走入误区。
  因此,解决的途径之一是在高校广泛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要让性教育课成为“老师大大方方讲,学生自自然然听”的课程。然而,据了解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寥寥无几。2001年,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的江剑平老师,首次开设了我省第―个性教育公共选修课――《性健康教育学》,人满为患!但是,几年过去了,这堂课还是我省高校中的唯一。所以开设性教育课程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可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性观念。
  其次,增加心理辅导方面的课程,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解决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问题。这种心理辅导可以是形式多样的。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曾创造性举办的心理剧表演,就是一种团体咨询和集体心理治疗的形式。
  3.3.2 针对网络上热门事件进行机会教育,力求先发制人
  记得台湾一个企业家说过,他的企业能够不断强大,员工素质能够不断提高,在于他能随时随地对员工进行机会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来说,任何网络上流传的事件,都是对学生进行机会教育的最好时机。日常的机会教育往往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阅历浅,辨别力不强,对网络上的热门事件可能会产生扭曲的看法甚至模仿其做法,当然如果是好事,我们赞成,那如果是不好甚至违法的事呢?这就要求我们第一时间对热门事件进行分析,趋利避害。如最近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从这个事件可以教育学生要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尊重他人的隐私。再从当事人出面向社会道歉一事,让学生知道,错误在所难免,但是承认错误的勇气更是难能可贵。通过热门事件的机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觉得受教育再也不是那些条条纲纲,而是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甚至是自己可能经历的事件。这种教育方式远比那些填鸭式教育有效得多!
  因此,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校园信息网络的发展及其对师生思想的影响,加强指导,强化管理,堵疏结合,趋利避害,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努力创建“唱响网上主旋律,占领网下主阵地”、“课堂内外互补,网上网下对接”、“灌输与引导、管理与监控并重”的高职院网络学生管理工作新格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44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