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教材内容的研究与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海莲
[摘要]特殊学生群体是高校体育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部分,特殊体育课的目标定位与教材内容开发,是课程改革中的难点问题。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析了浙江省高职院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程的现状,指出主要存在的问题,并设计了新课程改革下的特殊体育课教材的内容体系,立足长远,旨在对浙江省高职院校的特殊群体体育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教材;研究;开发
[作者简介]朱海莲,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体育教研室副教授,浙江杭州310018
[中图分类号]G80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12―0199-04
1.问题的提出
伤、残、病、体弱及特殊体形的学生是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通过调查走访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发现这些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大多处于流于形式、“得过且过”的状态,成为体育教育中“受照顾”的对象。由于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对身体运动能力要求较高。为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对特殊学生群体必须像综合性大学一样,采用相适应的体育教学计划、教材,并制定相应的体育规定,才能有利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笔者通过对浙江省部分高职院校特殊体育课的开课及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剖析,探讨设计适合本省高职院校特殊体育受教群体的特殊体育教学内容,帮助特殊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科学的运动处方,具有很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也是笔者研究的目的。
2.“特殊学生群体”与“特殊体育教育”的界定、认识
依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解释,“特殊学生群体”包括: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如有残障或通过医学检查有各种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疾病);手术后或病愈恢复期学生;个别高龄的学生;因肥胖或瘦弱运动困难的学生和一些情绪障碍较严重的学生等。
“特殊体育教育”的概念尚无明确定义,各校有各自的界定方法。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的体育锻炼、考核等实际能力,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本院)将特殊体育教育定义为:在高职院校中,对肢体(伤残病)、体弱及特殊体形的学生实施的体育教育。我们将体弱和特殊体形者也列为特殊体育受教对象,主要是因为他们绝大多数在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不能完成五项测试,导致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不能顺利过关,事实上即使他们再努力,合格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实质上他们从跨进大学校门开始,就注定几年后拿不到毕业证书,如果不将他们列入特殊体育受教范围,必将破坏现有的有关体育法规制度,造成教学秩序的混乱。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文明进步、人民生活的富裕以及社会经济的发达,残疾人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特殊教育受到极大重视。在“十五”期间关于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针对残疾学生特点开好体育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使残疾学生掌握正确的体育锻炼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长期以来,我国各级领导对我国残教体育事业十分重视和关注。江泽民曾指出,残疾人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为广大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使残疾人这一社会弱势群体与社会发展同步,与全国人民共同奔赴小康,不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是中国体育和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重要内容,也是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这些特殊学生弱势群体在小学、中学,常常是体育教学的照顾对象,因此,在高校教育中,仍把他们作为受照顾对象,如他们接受不到良好的体育教育,这必将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悲哀。
3.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选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10所高职院校的特殊体育教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高职院校的性质、类型和规模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
3.2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特殊体育课程开设的历史、受教对象情况、教材内容、特殊学生群体对体育的认知情况、授课时间、期末考核要求及任课教师特征等。
3.3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座谈访问法、问卷调查法、电话询问和数理统计法。
4.结果与分析
4.1浙江省高职院校特殊体育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
统计结果表明:在抽样的10所高职院校中,只有两所也就是20%的高职院校开设了特殊体育课程,在这20%开设的高职院校中,开课的历史都不长,只有1~3年,开设的高职院校中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特殊体育课程教材,也没有统一的体育规定,均采用由任课教师自定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对象主要以伤、残、体弱病者居多,占授课对象的90%以上。任课教师多数以年长的体育教师兼职安排,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开设的特殊体育课的课程内容,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目标定位不够明确。特殊体育课的开设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均由任课教师自定计划、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开设的目的及要解决的问题也不明确,而是为开课而设项,项目选择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2)通过访谈了解到:实践教材偏重于传统养生类项目,养生类项目虽然具有舒缓柔和的特点,但对身体条件不同的特殊学生来说,不能做到区别对待,不容易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3)授课比较单一,基本套路几乎全部为站姿练习,对上肢、躯干、腰腹肌力量缺乏考虑。
(4)特殊体育学生所采用的理论教材与普通学生同一版本,缺乏对特殊学生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和康复理论的内容,尤其缺乏体、适、能的锻炼指导及营养与生活方式等实用性较强的理论知识。
(5)由于学生参加特殊体育课的原因各异,很难有完全适合各种学生情况的最佳运动套餐,且多数学校没有专业师资和场地器材,只能因地制宜开设特殊体育课,至于学生能从中收益多少,就无法一一去估算了。
4.2高职院校特殊学生群体体育教材内容的改革
4.2.1特殊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对具有高职院校代表性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特殊体育班学生共25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育的需求,及影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因素(见表1),发现100%的学生对开设特殊体育课有强烈的要求,并且很希望有适合他们的体育锻炼的运动处方和学习指导,绝大部分学生对如何健身、康复保健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调查也显示,影响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没有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占73.5%;身体行动不方便,惰性大占71.3%;缺少针对性的运动场地、器材,占67.6%(注:每项可多选)。目前各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都非常重视运动项目的开发,但开发项目大都不适合特殊学生的锻炼,受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其结果值得思考,排序前五项的分别是:户外郊游、有氧健身、乒乓球、羽毛球、下棋,这说明特殊群体的大学生虽然行动不太方便,但对时尚的运动项目仍感兴趣,他们对户外体育运动的热情高涨。
4.2.2特殊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原则。特殊学生的教材内容设计,应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融合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考虑学习型社会和终身体育教育的要求,结合特殊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设计课程内容以适应学习者多样化的运动需求。
第二,以特殊学生的现实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全面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准确做好需求的分析和评估,使设计的内容对特殊学生来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三,以终身发展需要的能力与素质要求为依据,具体教学时可采用分模块、个案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让学习者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技能和锻炼方法,提高整体素质。
4.2.3探讨两学年教材内容分布。依据教材设计原则,综合学生需求及汲取各高校的先进经验,笔者从2004年新学期始重新设计特殊体育课教学内容,并对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特殊体育课教学进行两年的实验,方案如下:
(1)第一学期考虑新生刚入学体质处于相对下降期,遵循库珀博士提高有氧代谢能力的练习原则,教材内容选择动作简单、重复练习次数多、运动强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有氧组合,以步伐练习为主,理论教学穿插进行,使特殊体育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只有正确的体育认知,才可能有积极的体育行为。
(2)第二学期选择垫上运动和乒乓球为主教材,特殊学生特别感兴趣且比较适合,有助于发展力量、柔韧和身体协调能力。理论仍采用专题讲座,随堂进行,重点是健康的自我监督与评价。
(3)第三学期主教材以垫上运动和医疗体操配合进行,并介绍羽毛球或嗒嗒球教学,注重运动的量和强度。接触按摩手法和保健穴位知识,让学生接受较深层的保健理论知识,为将来的自主练习打F基础。
(4)第四学期是必修的最后一学期,在这个阶段导人24式太极拳。人体生理学研究表明,练习太极拳可提高心脏、呼吸系统工作效率,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还可增强肌肉弹性、伸展性,发展肌肉力量,这对防止特殊体育班同学中较常出现的肌肉萎缩现象很有帮助。在开始更多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个人运动处方,并有针对性进行推拿按摩。因此,最后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是弹性化的,更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理论内容考虑到让学生体育课结束后能把科学锻炼的习惯保持下去,开设了运动生活方式与社会适应、亚健康的成因及对策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本院特殊学生(25人)对目前特殊体育课教学内容评价较高,满意率为100%,说明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是符合学生生理、心理需求的。从学生年度的心得体会和体检结果中了解到,绝大部分学生都收到明显效果,普遍反映体质增强,精力充沛,体力大大提高,2006届特殊体育班的5位毕业生全部就业,就是有力的证明。更值得一提的是:平时沉默寡言、自卑心理极强的个别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变得心情开朗,笑容满面。
5.建议
5.1伤、残、病、体弱及特殊体形者是高校体育教育对象中的弱势群体,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及全社会对特殊教育的日益重视,其群体规模将不再成为可忽视的部分,必须引起高校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浙江省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已开设或准备开设特殊体育课程,但迄今没有特殊学生体育教育和学习的教材内容、教学大纲和相关的体育考试规定及标准,多采用任课教师自定,教材设计与计划安排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建议有关部门尽早制定针对不同身体条件特殊学生的体育教学大纲和相关规定,编辑适合特殊群体的体育教材。
5.2鉴于目前浙江省特殊体育课程受教对象仍局限于伤、残、病者,未顾及体弱和特殊体形者,因此建议将体弱和特殊体形者也列入受教对象。
5.3在高校特殊体育受教对象中不存在弱智人,而是以体弱者居多,其次是因病未痊愈者,特殊体形的学生主要是指过度肥胖者,伤残者主要以小儿麻痹后遗症居多,还有的截肢,骨软组织发育不良,某器官畸形等。因此,在一个身体条件参差不齐、连基本的一个上下肢活动都无法统一完成的受教群体下,如何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如何改变过去那种教学流于形式,得过且过,造成教师、学生被动的局面以及怎样让特殊体育受教对象的体育教育得到延续,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5.4特殊体育教材设计应遵循“健康第一”和“以学生为主”的宗旨,合理配置教材内容,在提高科学性、实效性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方式,让学生懂得健身的原理与方法。
5.5个性化运动处方是特殊体育课的重要内容,教学时可采用分模块、个案化的教学运作手段,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留出学生自我设计处方的弹性空间,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正,提高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自控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6特殊学生的体育理论应有别于普通大学生理论教材,加大体、适、能锻炼的指导及养生、健身、医疗保健、营养等方面基础知识的比例,应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科学知识来指导实践。
[责任编辑:陈梅云]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