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显境”与“隐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恒杰
在汶川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中之一便是灾区各级领导干部的出色表现。在大灾大难面前,他们有的顾不上埋在废墟下的家人,组织力量争分夺秒抢救他人;有的把失去亲人的悲痛默默地化为无穷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对其他灾民的救助;有的在分发救灾物资时先人后己,把他人利益置于首位……全国各地参与抗震救灾的领导干部也不逊色,同样呈现出了无私忘我、乐于奉献、堪为表率的风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无情的天灾面前,灾区内外的绝大多数干部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彰显了人民公仆的本色,因而博得了灾民们的衷心拥戴和称颂,也赢得了全国上下的广泛赞誉。
在称颂这些领导干部的同时,有的群众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是干部们平时也是这个样子,多好!”这话乍一听似乎不大顺耳,但稍加思索,便会发现它十分中肯。其中要义很明白,一是批评:有些领导干部平时没有这样好;二是希望:任何时候都像这样好。这一批评、一希望,十分耐人寻味。
领导干部作为人民公仆,其职责,就是利用人民群众所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群众服务。这种服务,从程度上讲,须全心全意,从时空上讲,须随时随地。事实上,各级领导岗位都不乏优秀干部,他们“平常时候能看出来,重要关头能站出来,关键时刻能豁出来”。但毋庸讳言,也有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平时表现欠佳,所作所为与其公仆身份和职责很不相称。
一些平时不怎么样的官员,在关键时刻却表现出色,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监督的作用、他律的功劳。在平时,领导干部处于“隐境”,他们干什么、怎么干、干得如何,外界不大了解,内部又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一些人于是职责意识淡化,放松自我约束。而在抗震救灾之际,他们身处“显境”,举手投足都在众目睽睽之下,监督密切,纪律严明,法威强劲。他律促自律,其形象便迥异于平时。
官员们处于“隐境”,是因为周围“屏蔽”太多。所谓“屏蔽”,指一些有碍于监督的制度、政策和陈规陋习。例如,公款吃喝浪费屡禁不止,反映出财务制度存在弊端,开支不那么公开透明;用人不讲德才,任人唯亲,是因为干部任用程序中搞暗箱操作,缺乏透明度;一些地方庸官、懒官尸位素餐,而优秀者却被冷落、弃置,与干部的评价尺度不科学、评议过程不民主分不开;滥用职权、贪污受贿、徇私枉法的案件屡屡发生,说明相关制度、政策和办事程序上存在幕后交易的漏洞,等等。
要使官员们的优秀表现成为常态,除去促使他们强化“慎独”精神,严以自律之外,最有效的措施是将其从“隐境”移入“显境”。为此,必须深化改革,下大决心、大气力撤销其周围的各种“屏蔽”,将党政机关的重大决策,领导干部的重要活动和重要情况,涉及人、财、物的重大事项等等,凡应该让群众知情的,都最大程度地公开。拆除各类“暗箱”,实施“阳光工程”。与此同时,动用行政、纪检、媒体、群众等各种监督手段,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监督,使官员们时时处在聚光灯下,其优劣、清浊、美丑有目共睹。在此基础上,严肃法纪,严明奖惩,那么,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们“时时优秀”的期望就不难实现了。(作者单位:河北省委讲师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2386.htm